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72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23 点击量:

教 改 动 态

2025年第6期(总第372期)                 2025年5月23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以教育数字化提升高校育人实效

广西财经学院:探索构建财经特色思政课教学体系

浙江工商大学: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以教育数字化提升高校育人实效】

  赋能智慧思政建设

  一、推动思政课转型创新。学校2025年春季学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为主题,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思政课教师引入数字技术,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高效生成课件、教案等素材,优化教学效果评价,推动思政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二、探索育人画像系统开发。学校研发“学生画像”系统,通过整合全学段、多维度的学生数据(如学业表现、网络行为、实践参与等),构建中央数据库,实时感知学生思想动态,为精准思政提供数据支撑。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动态调整育人方案。三、构建虚实融合育人场景。建设“大思政”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模拟“雪龙”号科考、大飞机研发等现场情境,将育人场景延伸至国家重大工程一线,提升思政教育的沉浸式体验。基于深度学习、动作捕捉、语音合成、图形渲染等技术,推出全国高校首个虚拟数字人主播——“交交”,并开展要闻播报、新闻发布、课程介绍等工作。

  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一、开展“AI(人工智能)+HI(人类智慧)”教育改革。制定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改革方案。遴选聚焦首批“AI+专业”开展“AI+HI”专项建设,深入推进AI跨学科融合,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培养引领未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025年3月,学校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试行版)》,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研发、部署与应用。二、推进智慧教室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150余间教室进行智慧化改造,配备互联黑板、智能直播系统等数字教学设备,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教材+平台+实践”思路建设数字化教材库,通过语音识别、文本识别、图像跟踪等进行课程资源的智能化处理,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三、丰富数字化教学服务。自主开发“SophX知识图谱”应用,支持学生围绕课程学习内容绘制知识图谱,助力知识梳理,强化学习效果。在课程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学科知识地图,梳理出整个课程体系中重叠和差异化明显的知识点,便于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为课程选择提供参考。

  优化数字教育生态

  一、加强算力平台支撑。建设“交我算”计算平台,优化云计算、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计算等功能。构建多个数据存储平台,持续提升CPU(中央处理器)总核数及存储总容量。基于超算互联技术,实现覆盖多区域的跨校区算力服务,为全校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针对算力及数据分散等问题,打造大规模集成化管理服务平台“交我办”,建设操作简便、高度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推动各级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现核心系统集中平台化运行。二、实施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全国产化、“R1+V3”全系列本地部署的DeepSeek(深度求索)671B,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千亿级大模型支持服务。融合智能推理引擎,升级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数学深度推理AI工具,在提升准确率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引导协助学生自主构建解题路径。三、加强数字素养培育。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教学等主题,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专题培训,持续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工具使用等多个维度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人才保障。

                                  (《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25日

【广西财经学院:探索构建财经特色思政课教学体系】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提升师资队伍教学能力

  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财经专业缺乏深度融合的问题,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经济与贸易学院联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提升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教学团队构建了“学、讲、研、产”一体的研习模式,定期召开教学沙龙、研讨会、集体备课会等,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着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教学团队经过研讨和实践,明确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各门思政课的切入口。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引入“创新”的新发展理念和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现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梳理相关经济思想,对比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和拓展到新发展理念。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梳理经济发展脉络,总结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历程及其历史作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追踪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解读。

  编写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教学案例集,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

  针对思政课教学形式以单向的理论灌输为主的问题,教学团队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并集体编写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教学案例集,力求通过鲜活的案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深讲透讲活。教学团队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专业实际,深入收集地方、产业、企业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取得的成果,编写了包括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布局、人工智能发展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美丽广西建设、广西大健康产业发展等在内的教学案例,以典型案例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等基本概念的丰富内涵,依托现实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内外形势,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融合财经专业特色构建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效发挥不足的问题,教学团队紧密结合行业实践情境,探索“虚拟仿真教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院创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建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37个模块的数字资源,嵌入数字经济治理、反垄断案例、绿色金融实践、自主科技创新、产业扶贫等内容,使学生能沉浸式体验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场景,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学院与文化场馆、基层行政组织、财经企业等多部门深入合作,共建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高新技术企业研学、红色场馆参观、红色情景剧表演、诚信主题演讲、清廉主题微电影拍摄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从“小切口”中感受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自觉树立财经伦理和职业道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邀请经济学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等进校开展讲座,为学生分析经济形势、解读经济政策、把握市场动向、理顺就业思路,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


                                   (《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25日


【浙江工商大学: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加强思想引领,开启铸魂育人“新局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发布《浙江工商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引导学生带着感恩学习新思想,带着使命明确人生目标,汇聚起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做到阵地牢、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组建“校领导班子+书记院长+专家学者+青年师生”宣讲队伍,发挥宣讲名师工作室、博士生宣讲团、“9000”青竹宣讲团的重要作用,开展校领导带头讲、理论大咖深入讲、面向群众生动讲等宣讲活动,覆盖校内外近万人次。积极拓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载体,组织举办“出蓝理赞”系列宣讲、“勇当先行者 谱写新篇章”校院思政微课大赛、“红色家书”角色代入式书信创作等特色品牌活动,推出思政类短视频“小闯深一度”,切实让理论宣传“活起来”“热起来”“实起来”。将榜样教育融入思政课,深入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评选表彰,深化“寻找身边的感动”等活动,打造“优秀师生案例库”,发挥榜样群体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弘扬乐教爱生,建强育人队伍“主力军”。选优配齐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一线专职辅导员,加强人才梯队的自主培育,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培育及奖励办法,丰富思政队伍多样化培训,通过以赛促教、集体备课、进修培训、实践锻炼、参与教学与科研团队等方式提升队伍能力水平。以数字技术重构从学生报到入校、学习实践到生活运动、毕业就业等全周期成长链条,建成由41个微应用组成的多个跨场景应用矩阵,推动思政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构建辅导员评价体系,以“学生平安成长指数”与“学生卓越成长指数”为框架,开发浙江工商大学辅导员工作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直观展现辅导员的育人过程和成效。打造“枫桥经验”的商大样板,直面学生成长面临的真问题,推出“诉说与倾听”师生餐叙活动,创新推出球叙、舞叙、书叙、考研特别餐叙等新形式,强化师生情感联结。

  聚焦课程教学,打造协同育人“同心圆”。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导学》等课程,整合人民武装学院师资开设《习近平强军思想》课程,完善党的创新理论校本系列课程。通过“互联网+思政”“数字+思政”“专业定制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在思政课堂上引入“制度优势经典案例展示汇报”“重要窗口主题汇报”“思政微课展示”等环节,丰富思政课感染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加强对浙江起源、浙江实践的研究阐释和传播发声,形成多主体育人体系、多维度课程体系、多载体渠道体系为一体的“透过浙江看中国”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协同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大学—中学—小学”协同育人场域机制,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集体备课会,联合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共建单位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落地见效。开设公益讲堂、红色研学、学习辅导等支教课程,以“新生代”力量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途径。

强化实践育人,塑造知行融合“真动能”。坚持育人育德有机融合,整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课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等实践教育环节,将创新创业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纳入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实践—项目—竞赛—评价”贯通式实践创新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在参与文体活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加强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设计,深化实施“智汇商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大重点实验室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对学生的开放力度,推动科研实践反哺育人。加强各类学科竞赛的过程化管理,形成“一院一赛”“人人有项目”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格局,搭建赛事运营平台,持续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质量。推进“集中化实践+常态性服务”的“双百双进”等重点实践活动,推广社会实践“带课题下乡”模式,深化“关爱行动”“西部计划”等专项志愿服务行动,积极开展校园公益项目培育,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思践悟。

(浙江省教育厅2025年6月18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87326042      电子邮箱:gaojsh@heuet.edu.cn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