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73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06 点击量:

教 改 动 态

2025年第7期(总第373期)                 2025年6月6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邵阳学院:“三融”协同 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科教育

高校微专业:灵活契合产业需求 培养交叉复合人才

【邵阳学院:“三融”协同 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以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学院构建了覆盖多学科领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模块有机融合,设计出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跨学科课程。例如,在智能控制领域,融合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中坚力量。学院建设了一支专业技能突出、跨学科知识面广的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培训,提升其跨界教学能力,支持教师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促进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指导。

  依托跨学科科研平台,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依托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同学科的师生深化交流、互鉴互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聚焦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需求 以科教融汇提升创新能力

  科学设计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计,鼓励教师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将科研素质训练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发挥科研平台优势。依托科研平台,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团队,通过名师团队指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渗透进学生的思维中,培育学生的科研意识,使其将广泛的科研兴趣逐渐聚焦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具体领域。

  聚焦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需求 以产教融合提升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对接产业需求。学院将产教融合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入行业标准,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置工作,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设置专门的工程实践课程、生产实践课程等。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授课,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行业前沿技术与应用技能。

  实训基地锤炼创新技能。对接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联合共建开放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联合中国移动、广州粤嵌等企业,开展校企联合育人工作,解决企业发展需求,促进培养机制创新和培养模式改革。

  产业学院引领创新突破。学院与中科曙光、创亿达等企业共创产业学院,共建科研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训练,实现创新能力突破。

  科研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水平。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技术创新等,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新的技术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确保所授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

 

                                  (《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24 日

【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科教育】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范围内部分高校文科专业招生规模缩减、报考热度下降的现象屡见不鲜。智能时代,高校文科建设与发展早已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文科”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系统性优化不断迈进。

  构建融入数字技能的文科课程体系。当前,针对技术的加速迭代发展,高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变革,智能时代迫切需要实现文科教育的智能化与理科教育的人文化的统一。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高校需在文科课程设计中强调以数字技能为新基石的通用技能的培养,突出文理融通的数字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与创新素养的培育。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应用与实践”公共基础课,以“零编程门槛”引导新生实操AI应用开发,激发跨学科创新思维。复旦大学推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双学士学位项目,打破文理界限,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现深度交叉融合。此外,不少高校还开设了大模型应用技术等微专业课程。通识课普及、专业课深化、微专业拓展,高校文科教育正从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分科教育”,逐步转向人文素养培育嵌入理科教育、数据意识和数字素养培育嵌入文科教育的双向融合发展。

  推进智能化跨学科实践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迭代,使人的活动、人的关系等在内的事物、现象可转化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并作为数据被记录、存储、分析和重组。高校文科教育也正积极引进数字化技术推动育人变革。以历史学为例,以往学生只能通过古籍、文献进行研究,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与智能分析,学生还可运用文本挖掘、图像识别等技术,快速梳理历史脉络,发现隐藏的历史关联。学生运用编程、数据分析等新兴工具,增进了对智能技术与智能世界的理解、适应,这正是“新文科”展现出的技术赋能下文科教育发展的广阔前景。

  与此相应,高校文科教学模式也在经历深刻变革。在一所高校“智慧城市治理”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理科生开发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文科生评估政策对社区的影响,艺术生设计公众参与界面;课程模块被拆解为“算法基础”“社会调查方法”“用户体验设计”等单元。像这样的教学需要不断涌现,即在文理交叉融合、综合素养培养上,不断拓展、丰富与升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技术思维,并在广泛的领域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经验和适应能力。

  谨防文科教育失去人文温度。近年来,AI伦理、技术依赖、隐私安全等问题频频敲响警钟,这说明缺少人文精神的技术,可能走向冷漠甚至危险。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承担着传播与传承、赓续与创造人类先进文明使命的文科教育,更需要不断放大其人文精神价值。如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智能媒体课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AI技术应用的边界与责任;法学专业则可围绕AI辅助司法裁判的公正性、透明性等问题,开展法律规制的探讨与研究。技术是教育的脚手架,但建造精神家园的砖瓦,始终需要人类的观念与行动。

  真正的“新文科”不能是“文科+代码”的表面拼接,而是“人性智慧+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要积极关切与阐释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种种结果,重新审视文科教育的本质——理解“人是什么”,理解“社会为什么运转”,以回答技术之问、时代之问、人类发展之问,让积极迎接挑战的文科教育,在智能时代走上更加广阔的舞台。


                                (《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24日 

【高校微专业:灵活契合产业需求 培养交叉复合人才】

  微小精巧 填补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信息差

  眼下,池州学院商学院审计学大四学生刘瑞可以从容准备相关毕业事宜了。两个多月前,她已和学校其他27名金融服务与管理(邮政金融方向)微专业学生共同通过了在中国邮政6个月的实习与课程学习,并正式签约,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

  据悉,目前池州学院已开设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旅游电商与新媒体运营、金融服务与管理(邮政金融方向)等3个微专业,累计招收学生131名。2025年池州学院结合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又新开设了12个微专业。

  “我们主张把企业的紧缺需求前置放入微专业的培养课程里,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以此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问题。”在池州学院副院长吕刚看来,高校申报新专业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等到专业正式开设还需4到5年培养期,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毕业时可能已赶不上行业风口。“而微专业设置灵活,一些反响较好的微专业有望成为传统专业的有效补充,未来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正式专业,企业还可以通过微专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双向奔赴’。”

  锚定产业 以解决产业问题为人才培养初心

  安徽高校探索微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早有发端。

  2020年,安徽工程大学便设置了首个人工智能微专业,在2020级理工科和非人工智能学院中选拔出40名学生,通过3个学期在人工智能学院的系统学习,获得由学校颁发的人工智能微专业学业证书。

  经过5年探索,“微专业生态”在安徽工程大学已悄然形成:人工智能、预算绩效管理、市场营销等7个微专业如火如荼开办中,其中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工程、软件工程、机器人和新媒体营销等5个锚定芜湖市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微专业获评省级微专业。

  学校的新能源汽车工程微专业即充分聚焦安徽省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校与奇瑞汽车等企业合作,以新能源汽车行业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培养适应本学科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人才。该微专业的课程内容均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热点问题,并以产业问题贯通知识点,以期让学生在本科期间便形成初步的问题导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一专多能 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

  在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夏登峰看来,学校的微专业很好地呼应了就业市场对工科毕业生交叉学科和多模块综合问题处理能力的诉求,也是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的有效补充。

  “就拿自动化专业来说,几乎所有工科类高校都有自动化专业。”夏登峰表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稳定,但行业对自动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不仅需要人才掌握传统技术,还涉及较多新兴技术。“比如无人仓储要用到的机器视觉、人工智能、5G导航等,这是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无法讲深讲透的。学生如果修读其他相关微专业,便能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由顶层设计搭建的微专业领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平台,并畅通微专业行业认证渠道,以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特色化和规范化,推动微专业高质量发展。”夏登峰说。

  2024年3月,安徽出台《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微专业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将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探索开展“微学科”“微专业”“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104所高校与企业共建“微专业”153个,对于建设成效突出的微专业纳入“双特色”建设项目予以支持。

(《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24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87326042      电子邮箱:gaojsh@heuet.edu.cn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