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改 动 态
2024年第11期(总第363期) 2024年10月15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二
导读:中国农业大学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南昌大学“四点联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南京大学: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中国农业大学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统筹谋划,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框架”。一、完善体制机制“引航”。组建强基计划学生事务委员会,建立联合议事机制,强化校院两级沟通协调,共同支持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成立实体未来技术学院,承担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工作,设立由院士和高层次人才组建的百人导师团,打造以科研攻关与技术转化赋能的人才培养前沿阵地。二、实施强基计划“引领”。聚焦国家急需紧缺与基础学科领域,设立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实施生物科学、生物育种“强基计划”,设立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智能装备三个领域理科试验班。深入参与生物科学、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1计划”),主持农业工程类、兽医公共卫生并深入参与植物生产类、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类和智慧农业等新农科领域“101计划”。三、出台系列政策“引路”。印发深化知农爱农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实施人才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人才培养专项建设等十大行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现路径;制定理科实验班管理办法、强基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选拔方式、培养模式等相关规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
厚植爱农情怀,凝聚拔尖创新人才奋斗“向心力”。一、加强思政教育。将“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通过思政课教学、全覆盖课程思政融入、农业特色公共课浸润及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等方式,着重把农大解民生、治学问的“三农”情怀融入课堂,打造中国农大特色的思政育人格局。二、打造精品课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中华农耕文化”“耕读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系列课程,主编并出版《耕读教育十讲》教材,着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打造“大国三农”系列精品在线课程。三、坚持实践育人。依托“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乡村振兴特派员”“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等专项实践行动,推动耕读教育理论探索与农事劳动实践融合互动。
深化改革创新,跑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加速度”。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深入开展学科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世界顶尖学科建设计划”“学科高峰提升计划”“学科筑峰培育计划”“学科交融拓新计划”,积极推进学科交融、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推进各类“专业+”模式改革,为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二、分类开展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着力构建“3+5”培养模式,从高度、广度、深度、精度四个维度优化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拔尖计划”着力完善生命科学、工学与信息科学、理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五个领域大类平台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多学科交叉思维与能力训练;理科试验班着力强调“一人一方案”,以高整合、强基础、重前沿的硬核专业大课及突出创造性、前瞻性的研究性专业小课,支撑学生的学术成长与个性化发展。三、创新“五制”工作模式。即,探索“本研贯通制”,统筹制定本研一体化培养方案,明确衔接培养方式,保证贯通培养质量;探索“完全学分制”,建立以“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学习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探索“金课制”,将课程体系的横向布局与纵向建设相结合,新建一批以本研贯通和前沿交叉为特色的高质量金课;探索教师“兼聘制”,整合校内外顶尖科学家,打造一支紧跟与引领科技前沿发展的导师队伍;探索“社区制”管理,打造集思政、学习、科研、实践、文化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持续营造浓厚的学术与文化氛围。
加强协同联动,共绘拔尖创新人才选育“同心圆”。一、强化校院合力。全面推进生源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优质生源基地校、生源战略合作基地校”分层建设网络,形成“校院合力、强化协同”的多层次、立体化招生工作体系;深入实施“树谷育人”行动,通过开设前导课程、开放科研平台和研学课题、开展科普讲座、大中衔接科普科创、人才共育交流座谈等举措推动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二、强化科教融汇。持续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构建国家、北京市、学校三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体系,使学生更早、更深入进科研、进课题、进实验室,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强化产教融合。发挥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北京高校生物育种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优势,设置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跨学科寻求产业前沿问题解决方案。
(教育部新闻网2024年10月15日)
【南昌大学“四点联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以体制机制为支撑点,优化拔尖人才思政教育平台。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育人事业。依托际銮书院和焕奎书院,完善思政育人体系,打造融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学习生活等为一体的育人环境,探索“浸、养、熏、育”一体化的新时代书院制学生管理机制。书院学生党支部积极打造“好好学习”读书班、“党史青年说”微党课、红色经典诵读大赛系列党建品牌活动,引导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第一粒扣子。二、以高站位谋划推进四自教育。搭建“红色基因传承”“科研竞赛实践”“身心素质提升”“人文艺术发展”“公益劳动体验”五育平台,实施“人生导航”“专业领航”“心理护航”“职业助航”四大工程,引导学生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成才”的践行者。三、以高品质文化支撑启智润心。通过“前湖讲堂”“院士院长论坛”“博雅讲坛”等学术活动,汇聚国内外学术大师、行业专家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涵养优良学风。
以产业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特色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一、紧盯产业转型升级形势,前瞻布局高质量育人资源。坚持以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强“四新”专业建设,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医学工程等新兴交叉专业。二、锚定江西重点产业链,联动开办特色实验班。找准“行业企业需求、江西资源禀赋、学校优势学科”结合点,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5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协同开办理工基础学科、国学、人工智能等9个实验班,覆盖理工文医学科,为江西重点产业打造人才智力“强引擎”。三、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挑战,一体推进培养体系改革。成立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委员会,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应用学科人才培养进行分类管理、精准培养,基础学科主要通过科教融汇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走在学术前沿、致力于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拔尖人才,应用学科主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前沿知识、推动成果转化的行业领军人才。
以课程体系为着力点,打造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一、以“加减法”构建学科交叉的教学培养方案。“加法”即在常规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跨专业类平台课”“跨专业核心课”“创新思维与科研训练及创业教育课程”,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跨学科思维、创新素养。“减法”即优化学科知识结构,打破专业壁垒,淡化学科边界,构建学生自主选择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跨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跨专业选修课+科研训练课”组合的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互通集成的“课程包”,促进学科交叉和跨界知识融合。二、以“3I法”赋能数智化课程群建设。以集成化(Integrated)、智能化(Intelligent)、国际化(International)的“3I”数字教育理念为引导,同步引进《科学化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应用》《大数据算法模型与应用》《电分析化学传感技术与分子检测》等海外名校数字化课程资源,采取“外教现讲+中教巩固”的双师课堂模式,保证教学质量,支持学生拓宽全球视野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三、以“项目法”推进理实融通的教学模式。秉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解决产业的复杂现实问题为宗旨,构建“课程项目-课外科技导师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阶梯式项目教学体系,嵌入理论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岗位能力实训+创新技能竞赛”组合拳激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点,共筑双螺旋人才“选评育留”链条。一、在人才培养前端植入“亲产业基因”。支持合作企业对行业领军人才需求及其特质进行研判,招收合作企业认可的有潜力学生,纳入学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入学伊始为其配备校内学业导师和对口企业导师,学业导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的能力,企业导师帮助学生提升成果转化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双导师”共同帮助学生尽早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升人才素质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精准培育“产业基因”。二、在人才培养过程融入“真产业元素”。与江西优质企业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共建基地和互派导师等方式,建立校企人才双栖制度,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内外协作、精准滴灌,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共建“双螺旋”合作机制,在部分应用学科实验班试行“3+1+X”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机制,即3年“产业技能夯实”、1年“企业实习实训”和X年“产业前沿探索”,形成“基础夯实、实训提高、以赛促学、前沿探索”的全链条培养机制,让拔尖人才在校企共建的大课堂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缓解人才“留不住”“育不准”的问题。三、在人才评价环节突出“助产业能力”。在教育考核指标体系中,关注拔尖创新人才解决技术真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技能”超越“绩点”,激励导师投入资源培育学生的知识驾驭能力。通过“学生自评-班内互评-校企函评-专家会评”的方式,重视来自行业企业对拔尖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动力、潜力、能力的真实评价,并将其作为动态改进育人体系的“风向标”和“指南针”,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昌大学新闻网2024年9月24日)
【南京大学: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加强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培养复合型人才。一、组建交叉育人“特色班”。出台《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创新打造10个行星科学交叉实验班、生物学数学强基交叉实验班等,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二次选拔组建拔尖班,遴选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学校双学士学位项目计算机与金融工程交叉实验班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搭建交叉育人“融平台”。充分发挥匡亚明学院在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方面的丰富经验,由其牵头实施“南京大学卓越人才培育计划”,以“项目制”形式建立面向全校学生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平台,精准培养科学素养扎实、理解能力强的跨学科领军人才。三、创设交叉育人“新模式”。注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通过创新实施少年英才“0年级计划”,把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志趣的中学生提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聚焦学科交叉前沿领域,建设一系列交叉复合课程项目和辅修专业,设立一批交叉培养专业双学士学位,逐步形成“课程项目-辅修专业-双学位”三层次交叉培养模式。
坚持科教融合,整合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出台《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意见》,聚焦以评促强、特色发展,强化高水平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一、激发科学兴趣。累计组织开展26届基础学科论坛,创新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月”主题活动,激发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相关项目荣获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品牌活动金牌。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使用优质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积极支持学生开展自由探索。二、提高教材质量。实施“本科一流教材建设提升计划”,与校外优质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教材,开设43门“科学之光”青年学者系列课程,增强教材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三、提升研训水平。集中优势学科、优质资源,开展41个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性本科生全球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推行新生种子基金项目、项目制课程等,加快构建一年级科学启蒙、二三年级强化发展、四年级顶峰体验的本科生高水平科研训练体系。
丰富育人元素,以生为本培养全面型人才。一、打造“大熔炉”。实施“熔炉工程”,推出熔炼计划,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分别出台相应文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力造就“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青年。二、实施“书院制”。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理念,鼓励支持各院系结合学科特点和育人导向,积极建设彰显学科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特色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邀请知名教授担任驻院导师。三、当好“引路人”。出台《南京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积极构建涵盖“学业-学术-生涯”的高水平导师体系,引导一批问题意识浓、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拔尖学生提前深入前沿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资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推行本硕贯通式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提前修读本研贯通课程,提前选定研究生培养导师,实现培养路径有效贯通衔接。
(江苏省教育厅新闻网2024年9月18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