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改 动 态
2024年第10期(总第362期) 2024年9月20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三重路径
武汉大学:“聚”“融”结合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长安大学: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三重路径】
贴合时代构建科学的思政课程教材体系
一、要构建更为坚实的新时代铸魂育人教材体系。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教材,集中体现新时代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彰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智慧与勇气,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门教材的系统化、时代化。要牢牢把握教材体系建设与时俱进的原则,立足时代发展、反映时代要求、答好时代之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构建起更为坚实的新时代铸魂育人教材体系。
二、要建设更为系统完备的思政课程体系。一方面,从一门课程到一个课程群,形成层层递进、有效衔接、协同共进的思政课程体系。要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时数量、课程学分等方面发挥课程体系的规范、整合和协同功能。在中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本科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硕士研究生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博士研究生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的基础上,形成“新必修课程+其他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程群,科学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从课程体系延展到学科体系,在深刻把握思政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中推进内涵式发展。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评价体系、教师队伍体系建设协同推进,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目标体系、话语体系更新有效结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打造“金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加强思政“金课”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建设中,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都具备整体性思维、全局性观念,做到一体化部署、系统性行动。通过提升思政“金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达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真正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
二、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打造思政“金课”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首先,通过健全知识体系,既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又善于用学术讲政治,在循循善诱中将教与学、学与思、学与研深度结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效度。其次,根据网络时代青少年话语模式的变化不断更新话语体系,善于用学生喜爱的话语风格去阐释深刻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去回应现实当中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提升话语吸引力和价值引领力。再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以全链条、高质量、内涵式思政“金课”体系提升思政课建设效果。遵循“金课”理念、严格“金课”标准、打造示范“金课”是确保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根据大中小学课程难度高低,基于学生成长认知的连续性,在纵向衔接和横向联动中构建课内课外相衔接、线上线下相补充、学段学科相融通的思政课教学新生态,形成一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课程发展链条,以内容的含“金”量、方法的“金”钥匙,成就学生成长的黄金期,实现不同学段之间课程资源要素、学生信息要素等的充分共享,形成促进思政课教学各学段耦合重组的育人价值链,实现教学效果的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
拓展思政课建设新格局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以“大思政课”建设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大思政课”是基于思政课内在属性与目标要求的课程形态拓展,善用“大思政课”为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支撑,其过程旨在将静态的教材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教学实践,其“大”主要聚焦于思政课作为“大课”属性的内涵式回归。新起点新要求,要坚持开门办思政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界限,把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有效融合,将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拓展课堂教学新领域、新空间,形成课堂教学新模式、新生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课建设新格局。
二、搭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信息渠道更加多元、课堂场域不断更迭、授课方法不断创新等教育教学环境,适应新环境新要求,要持续优化共建共享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在纵向上兼顾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在横向上打好资源、课程、师资、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组合拳。要推动多学科跨界融合,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思维局限,充分发挥多平台育人实效,绘制思政育人“同心圆”,推动育人目标落实落细。
三、以数字化赋能展现新气象新作为。首先,推出研讨式教室、沉浸式教室和全景式教室等,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平台,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充分运用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集智慧互动、情景体验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沉浸感、体验感,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从传统单向传授式向现代双向互动式转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其次,以智慧课堂为抓手,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思政课教师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变化和兴趣爱好等多维度数据,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内容“按需供给”和“有效推送”,最终实现思想理论与教学艺术、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其次,基于智能算法和元宇宙技术,通过靶向定位,推出沉浸式、研讨式、全景式智慧课堂,打造虚实结合的育人场景,让学生从“指尖”触动到“心尖”感悟再到“脚尖”行动,从而真正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10日 )
【武汉大学:“聚”“融”结合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汇聚有信仰、有学养的思政课教师。一、在真信真懂上下功夫。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改创新项目,遴选180余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组成15支专题教研团队,倾力打造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阐释工程”为牵引,引导思政课教师研读原著、深悟原理,将高尚信仰、高深理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遴选相关学科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登台授课,推进思政课与专业性的深度交融。二、在深学深研上下功夫。传承李达老校长解说毛泽东“两论”的学术传统,组织校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名家与思政课教师,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说”系列丛书的研究和写作。组织全国44家单位近百位学养深厚的专家和思政课教师,编纂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权威工具书,提高讲好思政课的“真功夫”。三、在乐教善教上下功夫。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在精心打磨每个专题的基础上由骨干教师登台说课、示范讲课,激发教研热情,提升教学水平。建立“传帮带”制度,为每一位新入职的思政课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导师、科研导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与研究能力。
构建真贯穿、实融入的思政课载体。、一、融入课程育人体系。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中国精神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三大通识必修课,分专业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外交思想专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等,把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课程。二、融入教材、论坛、学术团队建设。成立学校党的创新理论进课程教材工作专家指导组,督导各学科147本教材落实“三进”要求。三、融入网络育人空间。以“互联网+跨学科+思政课”的融合理念,推出网络思政融课“马上见”。自主研发、整体推出、及时优化四门本科生思政慕课,推动移动端优质教学互动产品进课堂。
激发广参与、乐体悟的思政课活力。一、引导学生在“讲”与“研”中内化于心。积极用好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博士生宣讲团等7支宣讲组织,在宣讲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二、引导学生在“创”与“演”中育己立人。深刻把握新时代青少年网络原住民特征,连续七年承办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以艺术创作调动学生感悟思考新时代、新思想,让学生在全过程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三、引导学生在“行”与“做”中锻造本领。开展“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精神”系列专题实践活动,出台《武汉大学“大事业磨砺真本领”行动计划》,开展擎旗领航、为国育才、科研攀峰、创新实践、服务先锋、传承拓新等六大行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教育部简报〔2024〕第22期2024年9月4日)
【长安大学: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搭建思政育人平台。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严格落实校领导听思政课、讲思政课、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二、强化系统设计,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统筹部署,夯实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保障。三、聚力协同联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五个一”行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遴选一批建设示范学校、举办一系列教学交流活动、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产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积极探索“高校—地方—中小学校”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发展。着力健全梯次推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
坚持系统集成,打造特色创新课堂。一、构建“红色+蓝色+绿色”三色大思政课品牌。以陕西省“大思政课”平台建设项目为抓手,推出“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库,用好用活陕西红色资源、红色校史资源,打造“红色”思政金课。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特色,围绕以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历程和瞩目成就,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业思政”育人体系,打造“蓝色”行业特色思政课。依托学校定点帮扶对象,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中小学校园等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朋辈帮扶,打造“绿色”思政实践课。二、有机融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发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开展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国情观察等实践活动。构建“行走的思政课”。成立“长安星火宣讲团”,用青年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推动青年学生由“我来听”转向“我来讲”,走进课堂、走出学校、下到基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初心使命”等主题,面向大中小学开展宣讲活动。三、建强守好网络思政阵地。着力打造“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供资源支撑。
坚持共学共研,建强立德树人师资。一、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名师名家原著领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三个计划”,努力打造学科梯队齐、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二、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制度,聘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代表参与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三、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互学共研,发挥陕西高校思政课省级名师工作室作用,依托长安大学附属学校基础教育资源,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常态化开展专家引领、名师带动、示范培训、交流研学等教研活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长安大学新闻网2024年7月26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