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60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24 点击量:


   



2024年第8期(总第360期)                 2024年6月21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 西安财经大学: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西安财经大学: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要素,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出台《西安财经大学关于“三全育人”的实施方案》《西安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西安财经大学关于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一体化推进、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协同”为路径,采取“示范引领、分类实施、协同联动”的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育。学校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积极探索“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融合的“理论课堂+实验实训+科研基地+现场实践”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了以课内实践、军事训练、独立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以及“第二课堂”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智慧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为基础,依托国家级别“双创”园区、实习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平台,搭建集实践教学、联合教育、文化交流、实训基地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学院)”,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育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实践育人功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以优化专业结构为载体,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背景下,高校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急需通过专业调整,提升专业与新型人才发展的适应性,提升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面向区域发展,构建专业调整常态机制。学校依据“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依托现有优势学科,制定了《西安财经大学“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西安财经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西安财经大学本科专业预警及动态调整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加强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构建适应自身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在不同赛道上争创一流。

对接新兴产业,发展新专业。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及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凸显专业特色,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主干,凸显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相互协调、支撑配套的专业布局,对专业实施“红黄牌”预警与退出机制。

开展“微专业”、辅修专业建设探索工作。为了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积极探索新文科交叉融合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制定《西安财经大学微专业、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开设“微专业”和辅修专业,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以数字技术为内生要求,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创新数字赋能教育理念,构建数字化转型格局。学校主动适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教学理念、培养过程和管理模式的挑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探索“数字+”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西安财经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西安财经大学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激励措施实施细则》,以“面向未来,育人为本,数据驱动,优化治理,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为原则,大力推进具有“数字中枢、智能管理、精准服务”特征的数字校园建设,用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搭建未来学习中心,引领教育变革创新。学校建成了以师生为中心、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智能灵活的“未来学习中心”。将“数字+教育”理念与教学空间和场景进行全面对接,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立体交互的未来学习环境,建成OBE工作室、R&D研发中心、TBL、RCE、ICC、PBL等智慧教室。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及智能化、信息化设备应用,满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场景的需要,实现教学理念、学习空间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强化数字化融合运用,提高服务质量。学校推进智慧办公、智慧教学等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网一体化工程。建成校情民意、智慧党建、智慧共青团、网上智慧报销、校级媒体资源库、电子签章、智慧图书馆、线上预约及在线报修等多个业务流程,推动信息化与学校管理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中国教育报》2024年6月17日)

上海交通大学: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创新组织运行模式,布局建设高能级基础平台。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坚持“管办分离、管建协同”,探索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和协调推进,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撑和建设实施,各业务单位负责需求贯通和迭代发展的工作格局。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领先算力平台。建设“交我算”计算平台,涵盖云计算、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计算及多个数据存储平台,CPU总核数超过10万个,存储总容量达65PB。采用超算互联技术,实现覆盖5个校区及13家附属医院的跨校区算力服务,为全校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支撑。三、强化队伍建设,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坚持以创新性、专业性、服务性为导向,配备由近40人组成的专职计算服务团队。创新采用“专业技术+专业学科”相融合的服务模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立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信息等领域计算专员,更好满足多学科计算服务需求。持续做好信息技术领域专业人才引育工作,健全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成立学生信息服务团队,强化专业人才队伍保障。

创新教学融合模式,数字赋能高素质人才培育。一、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提升专业融合度和教学覆盖面。探索实践“计算深度融入专业课教学”新模式,由专业课教师和计算服务团队教师共同参与设计计算材料、计算生物、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社会科学等10余门课程,注重各专业所需的计算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强化计算实验和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各类专业课应用需求,定制简单易上手的编程实践环境,努力使计算实验教学不受固定教学时间和专用教室限制,推动数字化教育与实践融入更多课程。二、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全新升级智慧教室。对155间教室进行智慧化改造,配备高清LED大屏、互联黑板、智能直(录)播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设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学资源自动留存和复习回顾,每日课程直播和点播回看量达8000余人次。三、与资源开发深度融合,持续健全数字资源库。综合运用PPT切片、OCR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资源的智能化处理,提升资源的可检索性和可用性。创新建设“教材+平台+实践”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教材建设配套算力平台,提供个性化辅导,探索推动教学模式从传授计算知识到培养计算能力转变,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革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科研支撑模式,数字赋能高水平科学研究。一、面向广大师生,提供“随手用”计算服务。统一调度分布在不同校区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针对教学与科研的计算模板,便于快速调取使用,以满足不同课程与科研任务需求。二、面向复杂项目,提供“个性化”计算支撑。打造具有学科背景的计算专员团队,深入项目共同开展研究,为科研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计算支撑服务。三、面向堵点难点,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针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计算领域技术难题和性能瓶颈,优化程序代码,提升计算性能,保障科研工作高效推进

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数字赋能高效能资源共享。一、整合系统资源,打破数据壁垒。针对各类系统、算力、数据分散等问题,打造大规模集成化管理服务平台“交我办”,建设操作简便、高度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推动各级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现核心系统集中平台化运行。建设通用的院(系)管理系统,在院(系)共性需求基础上提供个性化应用,实现校院两级信息系统的规范管理和协同融合。二、强化数据应用,推动流程再造。以数字化建设梳理优化管理服务流程,依托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围绕师生需求,开发餐饮、交通、门禁“一码通行”,财务无纸化“智能报销”,投诉意见“一门式”受理以及AI语音服务和图片文字识别等实用功能,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三、建立共享平台,拓展数据边界。积极对接“教育部高校数据共享应用平台”“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公共数据管理门户”,与兄弟高校合作共建上海市教育数字化应用标杆学校,实现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共享,持续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努力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教育部网站2024年6月5日)

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注重系统设计,完善美育机制。把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支持保障,持续深化美育综合改革。制定《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科优势,推动普及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双轨并行、有机融合,探索“本科—研究生”全贯通的美育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以艺载德,以德润身。持续加强美育相关场所及条件保障建设,以学校艺术教育中心为平台,整合博物馆、音乐厅、剧场等校内外资源,搭建“学校—社会”跨界合作的实践平台和艺术通道,不断满足学生参与美育的多样化需求。深化评价改革,出台《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以“尚美育心”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将活动参与、艺术实践、创作成果等评价内容,计入学生“成长值”与“记事本”,全面考察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表现,帮助学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聚焦培根铸魂,强化思想引领。发挥作品创作的育人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重大主题、重要活动等,不断完善“作品思政”美育模式,引导师生进一步强化兼具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的创作观,发挥相关专业学科优势开展作品创作。连续多年牵头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累计孵化优秀作品100余部,扶持优秀创意500余个,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的214所高校。

健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持续强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和管理,以艺术体验课为特色,构建“审美素养+创美能力”一体化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以艺术普及类通识课程组为基础,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单列“艺术”特色课程组,涵盖音乐、美术、影视、摄影、书法、雕塑等,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以艺术体验类通识课程为核心,打造艺术通识课程,将艺术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感悟心智与感官的和谐统一,并将美学体验融入日常生活,构筑多彩、丰盈、积极的精神世界。

搭建展演平台,深化实践育人。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作品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构建由全校本科专业共同参与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常态化艺术展演机制。依托实践作业展、毕业作品展等,将学生实践作业进行线上展示和线下交流,孵化特色实践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美育实践成果的广阔平台。依托学校“中传APP”等融媒体平台,设置云上展示空间,持续推出不同专业学生创作内容,打造多学科多专业协力合作的“中传实践”品牌形象。强化校地文化联动,不断拓展展演空间,与北京市相关单位合作,联合开展特色实践作品、艺术作品展演等活动,将校园艺术文化有机融入市民文化生活,着力打造能够辐射区域、发展学科、服务社会的展演品牌。

坚持文化浸润,营造良好氛围。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把“启智润心”贯穿育人工作全流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担当文化使命。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建立“泠音古风乐社”等10余个涵盖音乐、美术、舞蹈、书画等领域的学生艺术社团,每学期举办“社团文化季”“社彩秋韵”等活动。建立健全日常艺术活动、毕业艺术活动和赛事活动三级美育实践体系,将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每年开展“新年音乐会”、“音悦华诞”艺术季等日常艺术活动,不断提升美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打造“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全国大学生“一分钟影像”大赛、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等兼具专业性、前沿性、国际性的赛事,促进美育成果互鉴和文化创新。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覆盖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网2024年6月7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