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改 动 态
2024年第7期(总第359期) 2024年6月7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从游课堂”激发人才培养效能
西南财经大学以“四个聚焦”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以写作赋能学生发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从游课堂”激发人才培养效能】
教师“争游”研磨教学主阵地
2023年,在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吴浪以优异的表现一举夺魁,获得了理科B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包揽了最佳教案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学回顾奖。时隔半年,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吴浪所在团队再次荣获一等奖并成功晋级国赛。
学校打造有组织的教师示范引领成长体系,以“从游课堂”理念引导教师站好讲台。在“青教赛”“教学创新大赛”等比赛前,学校都会组织相关系部全体教师开展线上集体教研、线下集体观摩,并邀请学院优秀主讲教师和教学名师对参赛教师的教案、课件等进行指导与打磨。同时,学校还构建了观摩演练、培训培养、竞赛激励、智慧平台“四位一体”的示范引领培养体系,以助力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成长成才。
师生“同游”打造教学共同体
学校“从游课堂”的理念不仅贯穿于课堂教学,更延伸至课堂之外。为了推动课堂改革,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自2023年起,学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率先试点实施了宿舍导师制,将专任教师引入本科生宿舍,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宿舍导师的工作职责涵盖学业指导、学术指导以及规划指导等多个方面。从‘从游’到‘同游’的转变,实际上是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进一步前置。这样,老师们可以更有效地将现场观察到的信息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指导,从而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
智慧教学赋能“从游”更从容
多点触控、清晰可见的数字大屏,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让教室之间互联,让校区之间互联,让线上线下互联……不久前,学校沙河校区近200间智慧教室正式启用,开课范围涉及全校13个学院,开课数量每学期近1200门次,为师生提供了更加沉浸式、智慧化的学习环境。
数智时代,课堂革命要行稳致远还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及时调整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式、技术等,创设技术赋能的智慧课堂。在智慧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变成了问题设计者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学生们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打造“从游课堂”的过程中,学校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教学管控一体的“勤信学堂”和“大教务系统”平台,慕课、SPOC、微视频等数字化课程资源覆盖全部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报》2024年6月3日)
【西南财经大学以“四个聚焦”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聚焦形式优化,注重总体评价。一、深化学科评价改革。不断完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经管引领、理工攀登、法文繁荣、新兴交叉“五大学科建设计划”,引导各学科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发展。以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制定《“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及奖励办法》及配套管理制度,支持不同学科特色发展。二、深化学院评价改革。突出发展性评价,推进学院目标绩效评价改革,强化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构建从自身增值度、同类可比进步度、学生和社会满意度、服务经济社会贡献度“四维评价”的机制。突出差异评价,发挥绩效考核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明确不同的建设任务、考核要求、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方式,在发展规划、学科评审、经费投入、招生计划、人事编制、项目安排、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三、深化团队评价改革。围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建立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两大集成创新平台,加强有组织科研。实行团队负责人制和揭榜挂帅制,按周期对团队进行“动态调整”和“优胜劣汰”。编制重大选题指南,采取定向委托、申报评审或揭榜挂帅等形式,实行至少三年的长周期管理、动态监测,为科研团队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聚焦全面发展,完善学生评价。一、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优化《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试行)》《学生表彰奖励办法》等10余项制度,设立学业奖学金、道德风尚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文体活动奖学金、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等,鼓励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完善“五育并举”评价模式。探索“一生一方案”和“本硕衔接”贯通培养改革,设立跨学科科研训练项目和产教融合育人示范项目,联动“科研-教学-学习”专业课堂和“知行天下 读懂中国”实践课堂,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机制。打造体育与健康线上线下的课程群,修订运动与健康考核办法。出台学校全面推进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明确6个方面14项具体举措,实现美育课程全学段覆盖。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西财‘5+4+4’劳动教育体系 培养卓越财经领域的时代新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创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7个。三、数字赋能提升评价效能。依托学校数据治理与学生“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数据可视化,生成个体发展“画像”。打通教务、学工、科研等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信息孤岛”,将学生评价有机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可量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一张成绩单”等总结性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评价科学性和精准度。
聚焦成果质量,细化科研评价。一、明确成果评价导向。修订《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认定标准与奖励办法》,将思想理论、政策应用、科技创新、实践案例等成果纳入考核评价内容。考虑成果的创新性、贡献度、影响力,重点评价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等方面的贡献。将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强调论文的创新水平、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二、细化成果评价标准。制订《科研与社会服务荣誉评选表彰办法(试行)》,设立评选成果、教师、团队的科研荣誉,充分发挥荣誉奖项精神引领、典型示范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学艺术、竞技竞赛类成果纳入认定范围,对课程、教材、著作、论文、课题、奖项、决策咨询报告、科普读物、文学艺术作品、竞技竞赛等成果进行等效评价。三、优化成果评价方式。设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评价委员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评价数据获取、分析、智能决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成果评价的智能化、透明化、便捷化水平。
聚焦分类激励,创新人才评价。一、实施分岗位、分学科、分层次评价。建设以教学科研型岗位为主体,科研型、教学型、专职讲师型、实践型、智库型等岗位为辅的教师岗位体系。制定差异化人才评价标准,建设由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组成的人才梯队,按职业发展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二、建构多主体、多维度、多视角评价。形成由校院领导抽样评价、督导组重点评价、同行专家评价、上课学生评价、高年级学生代表评价、授课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六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自评与他评、评教与评学有机结合,在职称评审、人才工程评审和代表性成果评价中全面开展校外同行专家双向匿名评审,不断提升人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三、形成强贡献、强底线、强原则评价。实施《科研与社会服务超额及高质量成果绩效奖励实施细则》,依托“光华英才工程”统筹推进管理与考核机制建设,重点评价创新能力、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落实《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西南财经大学新闻网2024年6月11日)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以写作赋能学生发展】
一、力量整合,机制重塑,拓展人才培养“双通道”
以“创意写作工作坊”为中介,整合学院各专业师资中有写作特长的教师资源,通过导师制和名师讲座、创作交流、写作沙龙等形式,打通科研基地教师和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交流的壁垒,在依托本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形成了“学院各专业—科研基地—工作坊”一体化的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工作坊以创意写作教学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为核心,与中文类专业课程相呼应,形成了课内写作理论与课外写作实践互相配合进行人才培养的“双通道”。学院以课时认定等方式支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写作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写作辅导,通过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等方式,规范学生在工作坊的学习活动,设立“鹿鸣奖”,表彰学生中的写作榜样。此外,学院通过制度规范,在综合考评、科研成果认定等工作中对教师和学员的创作成果给予认定,为师生创意写作活动提供机制保障和持续支持。
二、革新观念,强化实践,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通过树立写作榜样、加强写作训练、组织写作比赛、丰富写作产出等环节,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把能力提升落在实处。以学生为中心,革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大力推进研讨式教学和过程性评价,打造一批“金课”;利用陕西独特的周秦汉唐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展开情境教学,把课堂延伸至文学作品产生或作家生活的历史文化空间之中,将知识化为可视可感可触的实存;通过作家进校园、教师课后辅导、线上线下写作活动,利用新技术提升学生的写作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获得感;工作坊作家示范、教师带头写作的开展、分方向的针对性教学和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结合学校科研基地面向本科生项目活动,组织师生深入基层,广泛开展采风、调研、创作,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对接一线,协同融合,提升写作能力自信
主动对接国内行业企业,与世界知识出版社、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西财大曲江创新创业园·翠华里等深度合作,共同举办丝路文化故事创意设计大赛、影评大赛、短片比赛等活动。同时,尝试把市场项目引入校园,帮助师生在写作训练中把握市场对写作的真实需求,通过比赛和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与能力自信。充分与文化创意产业一线实际对接,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创设了新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一流专业优势和学院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强化创意写作教育特色打造实用高效的课程,为课堂体系的创新探索了新路。
四、引入技术,打造平台,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
顺应新文科发展趋势,引入数字技术,与行业公司共同开发数字文化平台系统,改变传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方法。新平台记录学生的全部写作过程,教师的修改痕迹和点评、学生的互评都能立体呈现出来,尤其是学生的作品成品能迅速生成二维码通过网络传播,使教师和学生的写作有了立体展示的平台,成为写作训练和考核的有效方式,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口,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完整的文化产品生产,切实提升他们运用现代技术的技能和创作热情。
五、教师、学生、课程“三提升”,赋能专业高质量发展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和生长性的能力,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书写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具备写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学院应充分利用文学育人、写作育人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强基固本,通过学术和创作的“双引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打通校内校外“双通道”,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意产业的互动,不断拓宽人才成长的新空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新作为。
(《中国教育报》2024年6月3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