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52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24 点击量:


   



2023年第14期(总第352期)                 2023年11月24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上海海事大学:“大思政课”现场教学走进洋山港

台州学院:校企协同 产教融合

天津大学: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纪实

江南大学:瞄准产业需求培养人工智能类人才

【上海海事大学:“大思政课”现场教学走进洋山港】

“上海洋山深水港被誉为港口建设的‘珠穆朗玛’。大家知道它有哪些地理优势?在选址和建设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11月10日,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许凌飞在洋山港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师生代表上现场教学课。

当天,上海海事大学举行“大思政课建设与高质量航运人才培养”研讨会,来自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大思政课”指导老师观摩了这堂现场教学课。

洋山港“大思政课”教学设计分为“协调建设、开放发展、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共建共享”五个部分,融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相关章节知识点,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今年2月,上海海事大学入选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校以重点试验高校建设为抓手,围绕“海大蓝”+“中国红”着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把大思政课的课堂搬到船上、码头、涉海博物馆、红色航运地标,把船长、轮机长请进课堂,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经过半年多的建设,校已经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等10家单位签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

学校充分运用新时代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上海得天独厚的航运、海洋资源,打造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年11月1日)

台州学院校企协同 产教融合

党建引领,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体系

党支部走进企业、走进行业,建设工匠驿站。走进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党建协同创新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教学基地,建设工匠驿站,提升协同育人能力。通过共建共享共助,推动区域党建融合,提升党建水平。

大师走入学校、进入课堂,传承工匠精神。邀请院士、行业专家等大师、大匠与师生开展对话。在学生中开展“青椒智匠寻访”活动,寻访青年工匠,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实践技能。师生主动对接企业,服务学生实践活动,推进实习实训和就业,进一步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工作。

师生党员开展“五个一”工程,凝练匠心技艺。通过开展“一名党员参与一个平台”“一名党员开展一项调研”“一名党员指导一项竞赛”“一名党员解决一个难题”“一名党员提供一项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借助师生学科和专业优势,为企业破解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学院影响力。

产业导向,培养学生产业亲和力

构建“产业模块—行业课程—企业实践”“三层迭合”产业导向型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紧密对接区域汽车及零部件、泵与电机、缝制设备等“千亿产业”集群,在机械设计专业设置“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流体机械装备”两个产业特色模块,在机械电子专业设置杰克(缝制设备)卓越工程师班,单列招生。开设“真空装备技术”“流体机械原理与设计”“缝制设备构造与原理”等行业课程,引入大量产品案例进课程,培养学生的行业专业特长与产业亲和力。

引企入教,校企协同育人

推进企业人员、企业案例、企业产品进课程,邀请企业工程师、高管上讲台,打造行业企业课程。校企共建“工程制图”“换热器数值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近30门行业企业课程,共编真实项目案例50余项,校企联合编写8部应用型教材。

实施“逐级递进、真题真做”的项目实践教学。推行全员创新、竞赛实训制,所有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都参加入门项目(成图训练)、进阶项目(竞赛训练)、综合项目(企业产品案例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企业课题真题真做),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实施“3+0.5+0.5”校企联合培养。选派大四学生进入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至少半年的企业实习,并开设行业企业特色课程I(安全生产)、II(绿色生产)、III(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与生产实习I(一线岗位操作实践)、II(技术岗位实习)等系列化实习项目。通过企业实战,推进实践过程与企业实地对接,校企联合指导,联合实施考核,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共造平台,构建校企协同长效育人机制

为有效支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打造校地融合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机械设计产业特色一流专业、控制工程区域特色一流学科、行业特色流体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产业学院等20多个省市级以上平台,形成“党建—学科—科创—专业—产业—实践”“六大系列”支撑平台,深度实施产教融合,实现“教学资源—产业资源—科研资源—创新资源—文化资源”的高度互融共享和转化。与区域缝制设备行业龙头企业——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台州学院杰克学院”(缝制设备产业学院),与区域汽车热交换器部件行业龙头企业——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台州学院银轮商学院”,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课程—团队—科研—资源—文化”一体共融。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2日)

【天津大学: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纪实】

立德树人,铸牢家国情怀

新工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因此,首要的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学校在关注学生胜任未来工作关键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他们在实现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

天津大学的课堂以工程伦理为抓手,用“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模式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实现“有灵魂的工程教育”。教师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海燕”水下滑翔机作为生动案例,给学生讲述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成长为引领未来的行业领军者和变革者;将科技史教育融入工学类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社会担当。

天大构建起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的育人平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数字化思维等,在参与富有挑战性的项目式教学中,提升团队合作、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职业迁移能力和工程领导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人才。

交叉融合,培育创新人才

天津大学坚持“与未来合作”,重构了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持续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以“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为着力点,通过交叉科研平台、交叉研究领域、交叉导师团队、交叉生源和交叉知识“五维并举”,构建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工程教育组织模式创新变革。学校在推动多学院合作,搭建跨学院、多学科、开放办学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的同时,持续优化教育教学设计,将项目式教学贯穿新工科教育始终。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与课程为单位,以“三类五种项目”为主链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生的创造和创业,强调毕业生支撑新兴产业,创造产业新领域。

新工科更加关注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因此天大将企业引入课堂,与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合作,让企业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适应多方面需求的综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在天津大学的“X-lab创新创业实战课”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有丰富经历和实战经验的创业企业家是主讲。这些特殊的教师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让他们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体验创业的实际过程,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沃土。

与时俱进,探索新工科时代答案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为应对21世纪工程教育挑战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的重要举措。随着天津大学新工科项目的逐步推进,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育政策和培养方案已经形成,以“天大方案”为代表的新工科教育“中国方案”带动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催生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质量、新体系和新文化,形成了内涵上实质等效的全球新工科教育的中国模式。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在天津大学已经覆盖了理工类学院的76.5%。不仅是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实施双学位培养计划,4个学科6个专业协同融合;上海交通大学贯通工科平台、工科专业、致远工科荣誉计划三类培养方案,开展大工科培养……这些都已成为新工科建设的“样板间”。

“天大方案”定义了面向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综合能力特征,“天大方案”在全球工程教育变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创新,面向国家未来经济发展需要、未来科技发展、企业需求、国际竞争与机遇,建设可复制和可参考借鉴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和体系,获得世界工程教育界高度评价。

从浩瀚星空中的气象卫星,到高原大坝上隆隆驶过的无人碾压机;从万米深海自在遨游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到千里诊疗的“妙手”机器人;从不断探测基因奥秘的合成生物学,到能源领域改变生活的“微电网”“燃料发电机”……

“大国重器”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落地天大,国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的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开全国先河聘请民营企业家担任学校创业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18日)

江南大学:瞄准产业需求培养人工智能类人才

江南大学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类学科专业发展,其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创建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的“12345”工作战略,即以党建为中心,将产业研究成果和技术研发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相结合,依托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省部级科研平台、校级创新实践基地,做强课程资源、教材教案资源、实习实训平台、师资队伍等4项建设,提升毕业生竞争力,为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校企融合发展中,学校依托“华为智能基座项目”等,与企业共建华为虚拟实验室、华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处理实训平台、国家超算中心实习基地等30余个,覆盖本科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联合行业企业编写制定百余个实践教学案例、指导说明书、毕设选题等,全面支撑学生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建立校企师资共建共享机制,选聘德才兼备企业高级人才担任企业教师,加强骨干教师与企业深度交流合作,推进“名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双向融合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3年9月19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