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51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10 点击量:


   



2023年第13期(总第351期)                 2023年11月10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行学院:打造产教融合中南大模式

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江南大学:瞄准产业需求培养人工智能类人才

六个维度提升高校“大思政课”教育实效

一、以思政课教学为基础,加强主渠道思政教育的阵地作用。抓思政课教学,要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队伍优、学科强、制度完善、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理论宣传的坚强阵地。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足开齐思政课,不断丰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文化、校史等资源,积极建设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建设思政课智慧课堂,组织课堂实践,总结推广课程实践的典型案例。

二、以课程思政为支撑,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抓课程思政,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教育部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等资源,加强对学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不断加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教学团队、示范课程等项目的引领作用,及时总结并形成可以推广的经验,争取更多项目入选省级、国家级示范项目。

三、以文化思政为辅助,实现文化滋养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抓文化思政,要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学校特色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建设和学校办学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力弘扬长期办学积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校史文化,不断汲取学校优秀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的丰富养料,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大力弘扬革命传统,铸牢信念之魂,着力彰显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向同行、相融相通,增强思政教育的贴近性和感召力。

四、以实践思政为突破,促进实践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抓实践思政,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用好教育部等八部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本地本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之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发挥学校劳动教育基地作用,全面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和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追求。

五、以数字思政为驱动,调动网络引导与思政教育互促互利。抓数字思政,要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级智慧教育平台等提供的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推送的体现思政课教学特色和水平的教学资源、案例、重难点问题、示范课程和教学素材等,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深刻理解和把握数字思政工作内涵,做好互联网与思政工作的结合,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增强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互联网+”和“跨学科”的独特定位,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式推进,主动谋划,打通学校与学校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各类资源,深入挖掘和梳理不同学科专业的思政元素,打造“思政金课+”新模式,拓展思政资源,提升育人成效。

六、以队伍思政为保障,推动全员育人与思政教育齐驱共进。抓队伍思政,要建强建优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坚持抓好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把两支队伍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配齐建强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探索完善相关学科优秀教师遴选、党政管理干部转岗等方式担任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制度,多渠道选拔素质优良的教师和管理干部,逐步建强、建优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思政课师资队伍,探索建立选用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的管理岗干部兼任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专职教师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拓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渠道,制定思政课教师培训计划,强化新任专职教师岗前培训。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31日)

湖南大学:“两个结合”专题思政课开讲

“两个结合”是什么、怎么提出、为什么提出、为什么能结合、如何做到“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会怎么样、如何坚持“两个结合”……10月20日下午,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科学论断”为题,为近300名本科生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堂上,邓卫向指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也是“两个结合”形成的先声地。邓卫表示,“两个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百年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有力证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邓卫要求湖南大学青年学子践行“两个结合”,要做到两个坚守,传承弘扬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

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学吴燕殊告诉记者,课上最触动她的是这样一段话:“任何的理论都有它历史的局限性,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理论进行实践创新。盲目地照搬照抄是不合理的。”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同学袁享则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如老师课堂上所讲的那样,积极深入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应该充分利用时间来读书,让各种不同的思想在脑海中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湖南大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学校悠久的文化传承相融合,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红色文化、校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围绕岳麓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等主题建设课程模块,开设了系列专题课程。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年10月23日)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思政实践中培养“善治之才”

 行走基层刷新固有认知

   “原来政策不是制定好后就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被实践检验、不断地优化。”行走宜宾,李卓伊发现,面对同样的国家土地政策,不同村落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落实。而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会被提炼凝结成意见建议,供政策制定者参考。这种从政策到实践再到政策的循环模式,刷新了她的认知。

   “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对中国基层的情况有着惯常的理解,而他们的进步恰恰体现在对这种惯常理解的反思上。”在北大政管学院助理教授、宜宾实践团指导教师罗祎楠看来,让学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现实世界与固有认知的不同,产生理解中国基层治理现实的不竭动力,“以思为正”,正是思政实践课程的价值所在。

   为了引导学生刷新认知、发现不同,今年暑期,北大政管学院集合全体大一学生,组成了5个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实践团队,分赴内蒙古和林格尔、四川宜宾、广东肇庆、河北滦平和福建福州开展思政实践。学生们深入乡村、企业参观调研,对基层管理者进行访谈,并就调研、访谈中出现的新名词、新疑问查阅资料,在“行动”和“认识”的辩证互动里,收获了许多理论课堂无法给予的经验。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是学院主责建设的一级学科,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它们所研究的理论与社会实践关联度非常高。本科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急需一次亲身体验现实政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机会。”北大政管学院党委书记李海燕表示,“目前,5个实践团已整理了50余万字的田野调查资料集。我们希望这一次笃行,能让抽象的‘基层’‘治理’等概念,在学生心中有形状、有温度。”

教师引领避免走马观花

   如何避免思政实践课程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上,北大政管学院特别注重发挥教师的全程引领作用。

   实践团出发前一个月,学院副院长严洁邀请了北大元培学院、社会学系的相关教师,与政管学院教师一道讨论如何开展好行前培训。教师们为大一学生开设多场讲座,普及田野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带着教师们发放的“工具包”,实践团满怀信心地出发,但真正到了基层,学生们还是被扑面而来的碎片化信息绕得晕头转向。这时候,随队指导教师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

   罗祎楠主张用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现实。调研伊始,他鼓励学生们发扬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精神,尽己所能记录一切话语、文字和图片,扩充感性认识。在每晚如约而至的调研述评会上,面对白天收集到的资料,他带领学生们抽丝剥茧,挖掘庞杂信息背后的本质,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凝练理性认识。

   例如,围绕土地再流转问题对村干部进行访谈时,学生很容易把访谈视为个人之间的交流。罗祎楠则会不断追问:为什么不同的村干部会对土地再流转过程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纯粹是个人感受吗,是坐在屋子里单纯的情感表达吗?“我希望学生能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待个人对社会的感受,看到中国正在发生的改革实践对每个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课堂上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脉络开始与每天的所见所闻交织起来,学生们慢慢理解了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并从单纯记录答案转向积极提出问题。

   “我们之前对‘思政’二字有刻板印象,觉得‘思政’就是思政课。”李卓伊说。而当真正走进基层,聆听当地发展变化的故事,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触动,实践团成员发现,原来“思政”很大——坚定“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的理想是“思政”,在实践中重新理解理论、建立对社会的判断是“思政”,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分析社会现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思政”。

鼓励实践培养栋梁之材

   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北京大学鼓励各院系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思政实践基地,并定期对基地情况开展综合考核。在此背景下,2019年以来,北大政管学院先后创建了18个思政实践基地,把思政实践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连续4年组织本科生前往基地开展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

   学院将思政实践基地与校友、院友工作相结合,组织学生与已在当地工作的师兄师姐沟通座谈,以师兄师姐的一线工作经历,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学院还与四川宜宾等实践基地建立起岗位实习机制,不少学生参与思政实践课程后,第二年又回到当地,以实习生身份进行岗位见习。

   此外,学院建立健全本科生“学术+实践”双导师制度,创新设立“八七政治学奖学金·社会实践奖”等实践配套奖学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近年来,学院累计组织540余人次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课题调研,在实践中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同。

“下一步,学院将从本科教学大纲着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推进融合暑期思政实践与日常社会实践的课程思政模式,培养一批懂‘善治’理论、有家国情怀、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现实社会的栋梁之材。”北大政管学院院长燕继荣说。

《中国教育报》20231010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