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48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01 点击量:


   



2023年第10期(总第348期)                 2023年9月15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潍坊学院打造“四融”机制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构建新型书院体系

浙江大学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潍坊学院打造“四融”机制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加快产教融合,构建产业学院品牌集群

   学校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与企业共建集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专业互融于一体的5个现代产业学院。

   潍柴产业学院由潍柴集团与学校共建共享,2022年1月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歌尔产业学院作为学校加快内涵发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理实结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平台,2022年11月入选市级产业学院建设名单。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由学校和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下设山东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2023年3月23日入选国家工信部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名单。2022年12月,元科技学院、鼎利智能产业学院相继签约共建。目前,政府部门提供政策配套、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参与、企业设备资金投入、学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多元主体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集群的格局初步形成。

推进科教融汇,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教融汇发展,实施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计划。学校选派两批共84名青年博士教师和教授,先后服务73家企业科技创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精准实现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构建校地共享机制,实现人才共享共赢。目前学校已与天瑞重工、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等6家企业合作引进5位共享博士及2位共享高层次人才,并与智迈德股份、歌尔声学达成人才战略合作框架意向,共享合作已逐步拓展至各县市区。学校支持人才与企业共享共赢,联合申报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及奖项,为共享人才提供更充分的发展机会。

   优化学科专业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地方产业优势,对标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对接产业集群,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四新”专业建设,每年新增约3个新兴专业,专业优化比例计划于2025年底达到80%以上。成立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规划。

开展专创融合,CADE育人模式开创新高度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实施“知行耦合、学思践悟”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基于师生共创的“双螺旋”(知识链与实践链)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把CADE模式(学科竞赛[Competition subject]+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设计创新[Design creative]+创业实践[Entrepreneurial practice])贯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施课程融智,课堂改革聚焦“教学评”

   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探索。学校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将全过程学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课改行动全面覆盖,实践效果良好。学校各二级学院采取“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一课一策”等方式,研究制定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全过程学业评价、高效课堂构建、激励支持政策等内容。

(《中国教育报》 2023年9月14日

中国人民大学构建新型书院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优化调整明德书院、明理书院,在校本部新组建新民书院、崇实书院、求是书院,在苏州校区新组建远见书院,形成覆盖六大学部与本硕博全体学生的新型书院体系。学校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横向跨学科、纵向跨学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覆盖全体本科生、辐射本硕博的全员书院体系,建设汇集学习、科研、实践、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大书院平台。新型书院按照“学生成长为根本,学习固本为基础,学术服务为核心,学科交叉为关键,学院共建为机制”,重点以学部为单位,构建高水平大类培养体系,提供高品质教育教学资源供给,强化学院-书院协同育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年9月8日

浙江大学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加强系统设计,明确培养方向。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的拔尖计划培养委员会,并下设工作组,系统推进拔尖人才培养的政策规划、人员配备、平台建设等工作。出台《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原则意见》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构建竺可桢学院与相关专业院系协同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的“2+2教学管理模式”,探索推进拔尖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改革,自2020年,起在数学、物理、化学等10个学科招收“强基计划”学生,实施本博贯通培养项目。拓展选拔视野,发掘可塑之才。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建设,召开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中学大学衔接培养研讨会,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发掘培养“好苗子”。不断完善优秀学生早期发现和选拔机制,着力甄选有志于攀登基础学科高峰的拔尖人才。在竺可桢学院设立“求是科学班”项目,从基础学科专业学生中选拔具有学科潜质和学术志向的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创新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指导学生不断强化基础知识素养,提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支持基础学科相关院系引进国际优质师资,持续探索多样的国际化课程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教学—探究性实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的全链条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多名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获特等奖。集聚优质资源,强化支持保障。对基础学科建设给予长期、稳定、可预期的经费支持和政策配套,针对国家急需领域的基础学科,持续扩大招生计划增量支持。指导各基础学科相关院系制定章程,加强对各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全流程管理,深化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保障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专注科研攻关。与海外知名高校联合组织开展暑期科研训练项目等,开展“与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深度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进一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育部网站2023年8月22日

武汉大学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加强组织领导,汇聚创新发展动能。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拔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系统设计多维度、多层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方案》,在建好自然科学基地班和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班的基础上,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成立“弘毅学堂”并作为统筹单位,牵头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组建由本科生院、“弘毅学堂”及学科责任教授等组成的拔尖人才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制定师资选聘、学生选拔、专业分流、国际交流等具体实施方案。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遵循“扬优、固基、显特、扶新”的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推动基础学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实施“一流基础学科行动计划”,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本科教育质量改革,设立课程教学、教材建设、示范课堂、课程思政、教师发展等建设专项,不断推动一流学科专业改革创新。

  丰富选鉴方式,夯实后备力量储备。连续10年实施“英才计划”,通过组织文献阅读、科学报告、实验室科研课题实践等,吸引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走进大学,近距离感受基础学科魅力,充分激发学生投身基础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如,围绕空天探测相关学科,联合优质生源基地中学建设“空天探测实验室”,打造《微小卫星+空天探测》等前沿课程。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与学校大类招生有机结合,通过高考录取、新生进校二次选拔、学习1—2年后动态分流等方式,构建“学科兴趣、知识能力、意志品质、心理素养”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多时段、多模式、多角度选拔优秀人才。遵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完善“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实行新生入校后按照文科、理科两大类进行培养,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分类设置公共基础课,一年后再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相关专业,加强对进入拔尖计划学生的综合考查、科学分流、精准培养。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探索实施“弘毅学堂+专业学院”的“双院制”学生发展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建立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成长通道。深入推进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改革,面向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专业选修、研究学分等课程,建立健全本硕博课程有效衔接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攻读基础学科研究生,加快推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内涵发展路径。按照“强化基础、鼓励创新、拓宽口径、促进交叉”的理念,持续完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等基础通识课程,着力构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体系,强化学生重品德、肯担当、有作为的价值追求和使命驱动。在达到相关要求前提下,允许学生改变学科(专业)方向、免修相关课程,提高学分制的灵活性,为人才成长发展留足空间和时间。设立本科荣誉学位,“一人一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增设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荣誉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等,在专业发展上给予拔尖学生更多选择。成立大学生科研训练专家委员会,以2个学分必修课的形式,将科研训练纳入基础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方案,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及配套奖励政策,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开设特色专项选题,建立全过程科研训练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提升自主研究能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校授课、讲座或担任导师;举办“第三学期国际课程”,加大优质国际师资、课程的引进力度;设立“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专项奖学金”“本科生世界一流大学线上国际课程补贴”等奖励资助,依托相关校际交流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支持学生参加国际访学、交换生项目,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成立学科竞赛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4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立足专业、重视实践,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促进交叉融合,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把促进交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基础学科建设为牵引,通过建立双学位试验班、复合型专业、跨学科课程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如,在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方面,汇聚哲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培养基地资源,设立数理经济和数理金融、数字经济、哲学—政治—经济(PPE)、哲学—法学—经济(PLE)跨学科融合试验班。成立人文高等研究院等一批交叉研究平台,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各基地学科责任教授,同时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共同参与创新培养理念、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等工作,切实以学科优势、研究优势、人才优势共同推动培养质量提升。依托学校“梅园”学生社区,实行不同基础学科专业学生混合住宿制度,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交流提供便利,进一步激发学生交叉思维、提升复合能力。建立责任教授、博雅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开放时间”制度,定期开展博雅论坛、读书会、周末艺术沙龙、东湖绿道徒步行等活动,以“浸、养、熏、育”为一体,推动实现“知、情、意、行”协同发展,努力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教育部网站2023720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