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47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01 点击量:


   



2023年第9期(总第347期)                 2023年9月1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扛起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时代责任

南华大学:上好“大思政课” 育时代新人

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建设“大思政课”的着力点

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深入社会是核心关键

   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是在社会生活中讲,跟现实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恰当地、逐步深入地联系生产实际,特别是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加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进而启发引导青年学生调适认知、改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下,安全保障、经费支持与队伍建设等都对思政实践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提出了极大挑战。事实上,高校跟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在实践育人方面有合作的传统和现成的机制,教育部门也有相应的指导与支持,因此思政实践规范化建设必须明确: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是核心关键。

覆盖全体大学生是基本要求

   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政实践早已明确列入思政课建设标准。考虑到安全保障、经费支持和队伍建设等现实条件,一些高校将思政实践与共青团负责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采取志愿申请、分级推荐等方式,选拔优秀学生或骨干学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效果不错,但无法实现全员覆盖;为了保证全员覆盖,一些高校将那些不同于理论教学、广泛面向学生开展的活动都纳入了思政实践的范畴,活动虽然非常多,但一些活动带有竞赛性质,实则难以实现全员覆盖;一些高校由思政课教师自行组织,学生自行组队外出,虽然实现了走出校门和全员覆盖,但质量难以保证。

   尽管目前思政实践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但既要覆盖全体大学生,又要走出校门,对高校的挑战是极大的。事实上,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普遍设置实践模块,高校诸多实践类课程譬如专业实习实训一直都是全员覆盖且走出校门的,在这方面高校有着较为成熟的体制机制。因此,思政实践规范化建设必须明确:要覆盖全体大学生。

推进大思政融合是重要方向

   思政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实训基本形成了较好的体制机制。社会实践多由共青团统筹,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深度融入;专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高度重视,各二级学院积极实施,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积极参与。思政实践主要由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实施,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数量普遍庞大,思政课教师力量相对单薄且思政课教学任务本身就较为繁重,单一部门推进思政实践全员覆盖确有困难。

   思政实践可以与学工部门统筹的社会实践、与各学院负责的专业实习实训结合起来,构建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合一”教学模式,统筹推进大思政融合。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思政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整合实践育人队伍,充分挖掘高校全员育人队伍潜力,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共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师的思政实践,提供专业指导;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导师参与共青团统筹的社会实践,发挥价值引领功能;辅导员参与思政实践集体备课,分享特色典型鲜活案例。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让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同向同行,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有利于解决思政实践全员覆盖的管理问题,有利于消解思政实践走出校门的安全保障、经费支持和队伍建设等现实问题。

(《中国教育》2023年8月29日

扛起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时代责任

润物无声,注重思政课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

一,纵观我国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历史,显性教育形式长期居于核心位置。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激发青年学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奋勇拼搏的进取动力。但也要注意充分关注思政课中的隐性教育因素,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努力打造内容精良、设计精巧、讲授精准、形式精美、显隐同行的思政“金课”。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关乎学生成长成才,关乎社会文明风尚,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思政课教师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打破传统的“单兵作战”认识误区,逐渐将职业认识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将授课目标从理论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将自身定位从知识占有者、知识传授者、课程执行者向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引导者、课程开发者转变,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

深度挖掘,注重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同频共振。

一,课程思政是引导教师自觉统一“教书”和“育人”的重要举措,高校要遵循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制定个性化、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联动,各门课程始终坚守价值底线,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二,课程思政要将思政元素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教育教学,将知识传授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说服式、交流式,将晦涩拗口的学术话语转变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生动话语。

旗帜鲜明,注重思政工作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始终,既要建立起不同职能部门协同议事的组织框架,又要充分发挥院系、支部、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推进“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着力发挥思想政治引领的“联排效应”和“示范效应”。二,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核心,发挥思政教育的“大熔炉”作用,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时代命题,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中国教育报》 2023年8月29

南华大学:上好“大思政课” 育时代新人

善用“思政小课堂”讲好思政课

创新“五可”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堂变得更加温暖鲜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南华大学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视频、诗词、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创新打造“可诵、可唱、可视、可析、可阅”的“五可”教学模式。结合VR、AI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政课本中的历史故事,实现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

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不断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培育一批优质课程。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优势资源,开发建设核、医、环保等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建好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优化校史馆展陈,推进校史与思政课深度、有效融合。

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逐步有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校领导班子带头上思政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思政课样板。

善用校园文化育人场凝心聚魂

发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奋发进取。通过挖掘一线平凡劳动者的精彩故事,用一个个鲜活事例讲好新时代故事,凝聚奋进力量。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军工文化宣传、保护湘江母亲河及“南华青年说”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开展“新时代·雷锋精神”“压花+党史”“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依托学生社区,探索协同育人新阵地。作为国家教育部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开展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等改革,初步建成10间功能室,组建22个功能型党团组织,开展一线辅导与服务,组织楼层长、寝室长等参与日常事务,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师生协同育人机制。

善用“社会大课堂”讲活大道理

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素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进一步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厚度和广度。

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实施“百名辅导员千家行”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家访,搭好家校沟通桥梁;开通“家长咨询”热线,设立家长咨询日,家校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湖南日报2023823

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建设“大思政课”的着力点

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切入点,推动地方实践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

湖州学院运用“八八战略”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立足资源优势,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探索创新校地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新机制,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地方生动实践的典型案例,形成全面呈现地方实践优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把地方实践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以实践教学支撑思政课理论教学。

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关键点,强化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支撑。

围绕湖州所拥有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和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省级试点等发展契机,湖州学院组建了有地方特色的研究平台,把湖州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共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实践领域,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和推进学科学术特色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面向地方实践的理论研究团队,提升服务地方工作质量,用生动鲜活的地方实践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破点,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解决好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使自己成长为应用型思政人才,才能用好各类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地方实践资源,有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湖州学院依托思政课实践课程,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共同研究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选题,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并以此为基础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等竞赛,通过多种方式转化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打开了师生实践能力双向提升、教学相长的局面。

以协同创新机制为保障点,形成多元力量共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氛围。

湖州学院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纳入校院两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党建重要项目,推动组建城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以特色平台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挥“城乡融合 绿色共富”党建联建带动作用,与湖州市人大、市农业农村局、安吉县孝丰镇等单位合作共建城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应用型学科建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突出问题导向、成果导向、过程管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社会调研、撰写研究报告,以项目申报、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延伸实践教学成果,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践融合育人作用,将两类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以思政课实践引领专业实践,把思政课实践融入专业实践中,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发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的机制载体作用,联合研讨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纵向一体化问题,协同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教育报》2023年8月22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