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46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07 点击量:


   



2023年第8期(总第346期)                 2023年6月9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从战略高度看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五位一体”推进商学教育发展

     浙江财经大学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赋能“新财经”教育改革


从战略高度看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了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协同联动的改革思路和原则,明确了到2025年的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这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建设高质量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我国已构建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我们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之所以要开展较大幅度的学科专业调整,是因为时代的急剧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面向未来的创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降临,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正在形成,不创新会跟不上变化的步伐。二是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战略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我们需要牢牢地掌握主动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三是超大规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必须关注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关系。学科专业结构既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创新在强国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共同形成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是知识创新传承的主要场域,也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必须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做好高等教育的顶天立地工作。顶天就是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和新的产业形态,这需要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遵循学术和教育规律办学;立地就是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满足产业升级发展需求,这需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尊重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融入区域发展。各高校需要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开展教育评价改革探索。

   做好高等学校的分类办学工作。面对时代变化,国家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来应对,高校以找准自己在体系中的位置来应对,因此高校分类办学是高教体系建设的基础。学科专业的调整总体要与学校的定位方向相一致,每所高校的教育、科研、服务职能总体也应该在相互匹配中实现,激励大家在不同的赛道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各高校要注重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改革中强化自己的优势特色和学术生态。

   做好“四新”建设的引领工作。“四新”建设在当前的学科专业改革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是学科融合特别是学科与产业的融合,形成战略性人才培养高地。新工科建设要推动形成产业新赛道,新医科建设要精准服务生命全周期,新农科建设要全面支撑乡村振兴,新文科建设要着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各高校要争取在自己选准的突破方向上取得扎实成效。

   做好教育行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工作。这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方向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工作实施中特别注重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的联动,加强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和专业学院建设。各高校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最高境界是联合创生新领域新业态。

   做好调整优化齐头并进的统筹规划工作。三年完成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不是个小数目,需要守正创新相结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推进。“调整”涉及学科专业发展的未来方向,需要战略眼光;“优化”涉及学科专业的学术生态,必须尊重规律。各高校既要积极主动,又要科学论证。

(《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11日)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五位一体”推进商学教育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落实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组织基础,推进“五育先锋”党建品牌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围绕“新财经”战略升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改革,谋划建立极具工商管理学科特色、实践特色的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协同机制,深化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工作“四环联动”,全面提升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打造“大思政”背景下“高校院系微观育人体系”,整合运用“党建+团学+社团”三个平台,按照“课程教学+专业应用+社会实践+实体孵化”工作思路,构建形成以专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育人新模式,有效促进素质教育与知识体系的动态匹配和有机统一,“五育融合”培育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

聚焦服务国家“最高追求”,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积极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和教育深刻变革的必然趋势,以学校“新财经”战略升级为统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财经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出数字引领、撬动和赋能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架设布局符合数字经济新形态的“大数据与管理”光华实验班,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全面植入教育教学体系,引领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转型。着眼“现代化、高质量、新财经、双一流”战略考量和“创新、人才、数字、改革、开放、文化”战略任务,深化工商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大数据管理与企业决策、网络环境下的行为研究与管理创新,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学科组织形态和建设机制,以高等商学教育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现代化。

聚焦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持续释放科研学术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进“一流学科培优”和“财经科技创新”为重点,统筹布局基础研究与核心攻关,积极搭建高水平工商管理交流合作平台,与北大荒商贸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发高质量中国特色工商管理案例,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入选全球知名案例库——毅伟(IVEY)商学院案例库11篇,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38篇,其中获评百优案例7项、重点项目1项。突出原始创新,学院教师在学界期刊《管理世界》和MS、OR、AMJ、MSOM、POM、IJOC、JOM等UTD24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大数据化决策表征、行为决策分析等系列理论与方法,有效突破企业数据集成、管理方法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变革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在MS、OR等国际期刊发表;获国家教育部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实验室”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西财工商巾帼创业班”公益项目被权威媒体广泛报道。

聚焦人才队伍“第一资源”,全力打造一流人才方阵

对照“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发挥党管人才优势,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为主线,以引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水平学术团队为重点,以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专项工作为载体,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形成以“嵌入‘三全育人’+立足教学科研+面向社会服务+融入组织建设+涵养西财情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矩阵,持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促进整体队伍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以高质量党建凝聚育人合力,实施“凝心聚力”工程,突出政治标准和业务标尺,完善“党建+学术”“双融双促”工作机制,教工第二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推进“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物”阶梯式引育模式,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拓展开放办学格局

立足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前沿,发挥EQUIS认证及AACSB商科与会计双认证优势,依托中欧商校联盟、欧盟伊拉斯谟项目、欧洲高等教育与科研联盟等一流国际化平台,与利兹大学、昆士兰大学等102所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师生互访、学术交流、暑期课程、学位项目等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交流机制,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打破国内传统教育壁垒,整合“区域+校友”优质资源,与地方政府部门、兄弟院校、行业头部企业等联合搭建战略合作平台,建立科教资源和创新人才共建共享机制;为避免大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人才培养质量受限等问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院党政班子深入一线开展市场调研、访企拓岗,选聘业界精英导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学位论文质量把控,优化培养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区域间、校际间、校企间“培养—就业”渠道互补、资源共享,全面推进教育资源供给、课堂教学范式、管理评价形式、终身学习方式等深刻变革。

 (《中国教育报》 2023年6月6日)

浙江财经大学: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赋能“新财经”教育改革

学科交叉赋能“新财经”教育改革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浙江财经大学本科专业金融科技获批增设,这是学校自2003年试水学科交叉以来,成功培育的第5个交叉复合型专业。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经管、理工、人文之间实现交叉复合,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浙江财经大学校长钟晓敏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出“新财经”,引发了高等财经教育的深层次变革。

为学科交叉而生的新学院

 参加了两场“入学”考试,学校2021级学生章殷华幸运地被文华学院录取,成为“智能审计”创新班的一员。两年多来,他接受的是跟普通班完全不一样的培养方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财政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数据科学、信息技术等融合性课程。

以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文华学院成立于2021年,设有数智财政、智能审计、数智管理、数字财经新闻、语言数据等5个班,面向所有大一新生选拔。

 课程创新是文华学院的一大亮点。以“大数据审计”课程为例,与传统审计相比,其所使用的数据结构、技术方法更复杂高级,国内尚无统一教材。为此,学院成立了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的5人课程团队。计算机教师主攻“Python数据分析”,给课程开发打下数字基础。工商管理教师融入审计学知识,开发出“大数据+审计”教学案例20余个。其间,团队还邀请浙江省审计厅业务骨干等参与课程建设,了解新兴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场景,对相关领域最新进展保持学术敏感。

为学科交叉而变的制度

 在学校的综合改革架构中,文华学院先行先试并以此带动其他二级学院,但仅凭二级学院的“教育自觉”难以达成全面推进。学校再三研究后决定,从学生需求端最敏感的“换专业”入手,“倒逼”学科交叉改革。

学校在浙江首推“准入准出”制度,构建了贯通大学四年的高度自由灵活的专业转换“立交桥体系”。“准入”机制是把专业选择权交给学生,每名学生有一次再选择专业的机会,各专业(类)公布准入门槛,只要达到准入要求就可以申请,且在第二、三、四学期都开放准入机会。

当学生没有通过“准入”选到心仪的专业,并且仍想继续深造从该专业毕业时,学校设计了“准出”机制,把毕业选择权交给学生。“准出”分为“主修准出”和“辅修准出”。“主修准出”达到专业培养方案要求,颁发学历学位证书;“辅修准出”达到规定要求颁发辅修证书。

实行“准入准出”制以来,学校交叉融合课程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学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探寻更优质的学科交叉

2021年,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高等研究院”和“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新型管理模式,培养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该项目优化了原有单一学科的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至少修习3门学科交叉课程,并且还有赴中国社科大访学一学期的机会。研究生实行导师组团队指导,其中必须有一名跨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导师。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涵盖80余名学科交叉人才的教师专家库。

(中国教育报2023年6月5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