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43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07 点击量:


   



2023年第5期(总第343期)                 2023年4月21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推动地方高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实践型教学体系

北京工商大学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厦门大学:瞄准国家需求,创新人才培养

推动地方高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地方高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具有普遍内涵和显著特征。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价值性的人才培养理念。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育人手段与育人目的统一。二高质量的学生学习经历。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充分培养和塑造学生知识体系、行为能力等,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三领先性的教学内涵建设。设置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体系、课程教材资源和优质实验实训平台等,践行“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四现代化的内部治理体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内部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治理格局。

此外,地方高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有其显著的地方性特征:一方面,本科教育体系更加灵活,目标更加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能够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区域产业急需人才,立足特色领域培育特色专业、平台和成果。

湖北经济学院于2002年合并组建,坚持“以本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合格本科院校。2021年,学校强调更加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双万”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流本科教育逐步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凝练“三有三实”培养理念。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办“湖北的经济学院”,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逐步形成“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培养特色。“有思想”指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有能力”指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有担当”指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实践是培养路径,实用是效果呈现,实干是精神气质。

深化本科教学基本建设。持续推进“好专业、好课程、好课堂、好教材、好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专业。

构筑教学育人优良生态。守牢课堂主阵地,构建从价值引领到能力塑造的育人生态。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开展多学科专业融合、多岗位部门协同、多业务流程并进的企业经营模拟实践。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互惠性校企合作、多样性社会实践、探究性科研活动、设计性学科竞赛五大平台,联合校政行企所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评价领域开展协同育人。

强化内外部教学质量保障。坚持以评促建,健全质量保障的指挥、标准、运行、监控、评估、反馈、支持系统,积极运用审核评估结论推动教学改革。以专业认证带动持续改进,软件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开展国际商科认证,旅游管理类专业开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国际认证。

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20日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实践型教学体系

发现问题

   强化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群体讨论与反思是训练个体思辨能力、激发创新潜能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主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反思,增强思辨和创新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更偏重理论框架。课堂应当适当具象化,以学生易理解、接受的方式,将专业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

   打造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政教育独立于专业课程,自成一体,形式单一。要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就要充分凸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与育人价值,有效开展思政教育。

“四位一体”全过程实践型教学体系

     案例教学。学院选择与国家战略、社会热点、公共治理实践紧密贴合的教学案例,在课堂设置案例陈述、问题设置、分角色讨论、决策制定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师生讨论和教师总结,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切身感受国家建设成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案例开发。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学生组建案例开发小组,紧贴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现实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开发实践训练。分别从调研设计、实地考察、案例编写、案例分析等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和科研能力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近年来,学院科研团队承担了大量地方政策咨询和纵向科研课题。以科学研究推进教学案例开发,反哺教学,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生态。

案例比赛。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带队,以实践中完成的案例开发成果参加全国案例比赛。2018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并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参加“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等专业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

   案例库搭建。学院对教师和学生开发的案例进行综合评估、择优筛选,最终将优秀案例成果纳入学院案例中心,促进教学资源在学院各门课程中共享,形成“案例教学—案例开发—案例比赛—案例库搭建”的全过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31日

【北京工商大学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系统设计,明确转型发展方向。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将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年度“十大重点工作任务”等,制定《关于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意见》,明确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保障举措。成立“数字未来中心”,作为专门机构负责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深度融合。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联合项目组,通过清单化、网格化的管理模式,跨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以国际经管学院为试点,深化教育数字化改革,积极探索数字时代经管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数字+”交叉融合专业,涵盖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贸易、金融科技、数智旅游等方向,建立“社会需求—知识能力—课程体系”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成果导向”映射模型。学生可根据需要,通过智能平台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转换专业和修读多学科课程,形成“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多管齐下,强化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数字未来中心,建立公共智慧教室、虚拟教研室、新文科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融合媒体中心等,营造覆盖全校“互联互通、直录直播、资源共享”的智慧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以课程管理为中心的新型线上教学空间,推动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数字化改革。通过汇聚全国和校本优质数字课程资源,建立知识图谱子系统,运用AI多模式识别技术,实现课程内容智能提取,帮助学生精准搜索相关知识点,开展自我水平测试。建立全学科、全链条的“课程超市”“云上课堂”,营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化、开放式学习环境。建成课程中心和学分银行,实现学生个性自主选课、积累转换各类学习成果。聚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重构数字课程体系,分层设置全校通识基础与公共必修课程、以学科为单位的多学科课程和特色专业课程3个课程群组,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择相应群组课程和指导教师,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不断增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课程建设能力,促进课程和教学质量同步提升。

数据赋能,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将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与校内多个平台深度融合,广泛汇聚各类教学数据,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师生成长电子档案,着力构建多维度的综合性、智能化评价体系。围绕知识、技能、能力、素养4个评价象限11类一级评价指标、313个指标观测点,生成学生评价矩阵图,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通过课堂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6个维度评价教师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程管理等8个维度评价课程建设情况。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形成学生学业达成度报告,向学生提供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业规划,提前对学业进行预警和干预,为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将教学评价的“指挥棒”转化为助力成长的“强引擎”。同时帮助教师调整改进教学内容、优化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的经管类人才。

(教育部网站202339日)

【厦门大学:瞄准国家需求,创新人才培养】

打造品牌课程

在学武楼B413教室内,海洋与地球学院2019级本科生方辰予正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听授课教师蔡明刚教授讲述海洋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洪华生学成归国,致力海岸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管理的人生故事。课上,蔡明刚将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让方辰予听得入了迷。

当天,她上的这门课——《海洋环境化学》,是她觉得“最好听”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老师除了讲授前沿专业知识外,还结合国家战略、时事热点、海洋学科百年发展史及学科前辈的真实故事等,让我了解世界、国家海洋环境相关政策及中国海洋建设发展成就,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肩上海洋强国的使命担当。”

在厦门大学,像这样好听的课程还有很多。课程是育人的重要抓手。这些年,厦门大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始终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育人的关键和重点,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通识课程为拓展、以实践类课程为补充的“1+3”教学体系。

创新教学模式

选修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课题组的实验、逐渐构思成形的学术论文以及每周一次的课程助教工作……去年9月,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本科生蒋佳宏提前开启了他的硕士研究生生活。

“我们实验班的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份私人定制的专属培养方案,我的研究方向以及现在所选的课程,都是我的学术导师谢兆雄根据我的特点为我量身定制的。”蒋佳宏说。

蒋佳宏口中的实验班,是化学化工学院2019年正式启动的“中心科学”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导师组制度,导师组由学术导师、生活导师、朋辈导师组成,为学生提供课程科研、思想心理、就业生活全面辅导。更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班探索构建了一套“大班授课、探究实践、小组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中心科学实验”系列课程与“化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打破学科壁垒,打通本硕博阶段,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充分自由的修读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这些年,厦门大学各学院遵循各学科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引领,以一流的资源配置实现个性化培养,探索创新“专通结合、交叉融合、本研贯通、国际合育”的教学模式。

紧盯国家所需

每天早上九点,于婧雅都会准时到达公司,打开电脑,运用软件搭建仿真电路,开始一天的工作。其实,于婧雅并非真正的上班族,她是厦门大学2021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19年,厦门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平台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园区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探索实施“订单式”联合培养机制,即实行校内教师导师与校外企业导师双导师。

于婧雅便是这一探索的受益者。从去年9月起,于婧雅在拓尔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实践实习。经过前三个月的岗前培训,目前,她已顺利进入了项目组,开始项目训练。该项目将成为她的毕业设计。

(《光明日报》2023年2月7日)

                                                                                 

编辑:刘惠瑶 张伟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