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44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07 点击量:


   



2023年第6期(总第344期)                 2023年5月12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现代化变革的三个途径

多主体视角建构沉浸式思政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现代化变革的三个途径

  赋能教学资源聚合:打造集约共享的数字思政新中台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技术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赋能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把原本分散在各地、不可移动的物质化教学资源转换成可以便利复制、传播、共享的数字化产品,使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来源极大丰富。二是数字化技术具有的“加工”“编码”“修饰”能力,便于结合不同场景、情境的需要,利用各种软件平台和工具进行多种方式的编辑加工,为思政课教学资源二次开发提供极大便利。三是数字化资源便于聚合,易于建成“中央厨房”式的内容资源中台或交互的云端数据库,使得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建、互联、共享。

  在资源聚合方面,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学校一方面充分运用中共浙南第一次会议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旧址、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燎原社”旧址、“海霞精神”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等地方红色资源,打造数字资源包;另一方面,引入省级党史红色数字资源,聚合成校园“党史数字中台”,通过“流动党史馆”为思政课以及思政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赋能教学方法创新:建构沉浸体验的数字思政新场域

  数字思政新场域具有两个显著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一是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数字化技术可以把现实中存在或不存在的场景模拟得栩栩如生,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身临其境地深度体验历史场景。二是时尚亲和的互动式体验,人机对话、虚拟现实、动感交互等技术,不仅可以在数字思政新场域中让学生单向地学习,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人机互动或人人互动,使学习教育的过程更加充满活力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自主性。

  温州医科大学的“数字流动党史馆”,通过运用VR技术,关联数字化云端虚拟场馆,让学生通过现实的缩小版实景场馆走进虚拟现实中的完整版场馆,感受沉浸式虚拟情境学习。学校打造“常规思政课堂+现实实物场景+虚拟数字场景”的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数字融课”模式,在数字化教学场域中实现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和价值认同引导。

  赋能教学环节拓展:延伸线上线下的数字思政新链条

  数字化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环节的拓展着重三个方面:一是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利用线上数字思政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初步教学后,开展线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实地社会观察等延展性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实效。二是从教学延伸到评价,数字化技术能够动态记录思政课“教”与“学”的相关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价教学过程与成果,可以实现对思政课的“问诊把脉”和“反馈提升”。三是从单一延伸到多方协同,数字化技术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也必然使得思政课程与思政育人载体可以更加有效地协同,取得更大、更好的育人成效。

  在“数字流动党史馆”的建设中,温州医科大学注重数字化教育的青年“在场”,发挥青年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除了思政课教师讲党史,还通过“流动党史馆青春直播间”,让学生从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

(《光明日报2023年5月9日

多主体视角建构沉浸式思政课

教师主导:把握课程的政治航向

   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大学生进校修习的第一门思政课。如何赢得“开门红”,博得“第一印象”,对后续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课堂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主阵地,思政课承担学校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传道”的意味更加浓烈,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无论多么活泼多样,师生首先要正心诚意。

   德与法是现代文明的根基。隆重的仪式感是教师引领学生重道循道的关键。开讲前,教师凝重而庄严的鞠躬动作,将直抵学生心灵。简单礼仪的背后蕴含着丰沛的文化感染力,对营造充满敬重之心的共情式课堂意义重大。此外,庄重的仪式也提醒思政课教师要谨慎持守言行,做到言传身教、躬身践行、润物无声。

   思政课的政治性为教学过程设定了政治“航道”。就思想的流动过程而言,教师是源头、学生是归处。思想在师生之间的流动应当牢固坚持政治导向、树立政治标准、承载政治价值。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和方法层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自然也是思想流动的主导者。

   教师在主导课堂的过程中不能一教了之,或开展“灌输式”“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而应在理论与现实、讲授与实践、言传与身教中,引领学生与国家、与时代同频共振、视域融合,以真实理论、事件和经历增强思政课的沉浸感。

学生主体:回归教育的人本主义

   沉浸的本质是主体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的一种情绪体验或状态。构建沉浸式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笔者设置“高等教育史”这一议题,让学生对比东西方大学发展历程和在不同阶段各自形成的大学精神,进而把握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在当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通过调研,学生发现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德育,注重“精神成人”。反观西方教育,则格外注重专业素质的培训。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浪潮要求学校为适应其生产力发展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器”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因此,西方引领的近现代大学教育呈现出较强的“工业化”特质,培养的“人才”就如车间制造的“标准件”。

   今天,东西方教育者对工业化给教育造成的影响作了深刻反思,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将人才培养成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艺术品”,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

   经过“标准件”和“艺术品”的对照考量,学生逐渐认识到所处时代的沿革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导入课本绪论“我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引导学生以更博大的情怀和积极的态度规划人生,畅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重要节点上,自己应该作出怎样的贡献。

   继而,教师进一步启发性提问:要实现这些愿景,须付诸怎样的行动?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准备工作要以祖国的繁荣发展为坚强后盾和保障,以此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进取,将“小我”价值的实现积极融入国家建设的“大我”。

朋辈互动:提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课堂,注重发挥朋辈间的示范、自省、互动和辅导功能,注重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自我效能感。

   笔者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重点推行朋辈互动这一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时,基于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往上看”的人际互动思维习惯,课堂上以典范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向同辈中优秀者学习;邀请与授课班级同专业的大学四年级学长学姐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逐梦之旅,并进行现场零距离互动,以此引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深入思考。进而,通过教师对理想信念精讲和留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青春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以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实践。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课程还进行了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实践探索。课前,教师精心布置情境、选定讨论主题,并根据讨论主题的需要,匹配案例式讨论、主题式讨论、嘉宾式讨论、辩论式讨论、读书会式讨论和课题研究式讨论等与主题相契合的讨论方式。课上,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听TA说”课堂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交锋中,激发师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最后,以教师点评收尾,教师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讨论主题进行总结,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准滴灌式引导,尤其要注意矫正一些代表性的错误认知,做好学生价值引领工作。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广维度、立体化的沉浸式课堂,有助于德育效果的彰显,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教育报》202355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加强合作,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要切实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必须贯彻“大思政课”教育理念,充分运用高校现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加强与社会公益组织、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结合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在“大思政课”育人实践中,通过与不同教育主体合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在教务处、综合服务中心等行政部门的密切合作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还在20221024日开展了校级主题活动,引导全体师生运用不同方式了解“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的光荣事迹,充分感悟“中国好人”的可贵品质,引导全校师生结合工作内容与当前任务,践行“中国好人”于平凡中见不凡的坚守精神。

   “大思政课”育人实践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将课上教学内容与课余时间校园主题活动相结合,与社会组织展开密切合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大思政课”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不同社会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资源优势,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场地与范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法律实践服务团队成立于2011年,与密云区司法部门共建平台,组织学生学法,开展遵纪守法教育,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志愿服务队已经成立11年,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始终秉持立足校园、走向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垃圾分类、赛会服务、关爱儿童、照护老人及残障人士等多个领域,提升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

革新思维,善用“大思政课”推进“三全育人”

   教育教学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推进革新与完善,“大思政课”教育理念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及互联网时代特点,能够以更为多元的形式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发挥不同课程与课外活动的育人价值。当前,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速度并不落后于教师,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思维、推行“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应当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特点,既要重视思政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又要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生活化程度,将思政教育内容以盐溶于水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教育思维的革新与教育能力的提升,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大思政课”教育开展方式以及校内不同主体的配合展开深度研讨,明确校内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教师队伍等不同主体在“大思政课”教育中的具体作用,以培训、研讨、学习等形式更新高校不同主体的思政教育理念,加强不同主体在“大思政课”育人过程中的配合,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大思政课”育人环境。例如,在“大思政课”育人实践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不仅关注校内教师、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教育思维的转变,还重视后勤部门的建设。宿舍是学生日常休息的重要场所,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密切关系,因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女生公寓杨爽老师与男生公寓朱新博老师进行表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路径。

   从教育思维上来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牢牢把握“大思政课”育人理念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学生生活中的育人作用,以不同教育主体的协同配合提升校内“大思政课”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在2022级新生的入学工作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通过学校办公室、公寓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四部门联动的形式,围绕“走进校园”“遵规守纪”“学业规划”“愉快生活”等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与思政课程内容相互补充,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丰富形式,促进“大思政课”育人多元化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通常以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通过知识的系统讲授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素养与道德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网络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也应进行适当丰富与调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在“大思政课”育人实践中始终坚持“崇德、尊师、笃学、强技”的校训,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思政教育理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综合考虑不同的节日与纪念日,注重“大思政课”育人活动的时效性。20233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团委组织开展“爱满京城”主题服务活动,在线上通过团属微信平台发布“学习雷锋精神,传承榜样力量”倡议书和志愿服务项目,在线下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助老敬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中国教育报》2023年5月4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