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41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3-24 点击量:


   



2023年第3期(总第341期)                 2023年3月24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潍坊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九江学院:“四建四融”提升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

江南大学:健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济南大学:创新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

潍坊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协同育人

学校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持续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深入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通过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实现交叉融合

   学校围绕国家和山东省、潍坊市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着力探索本科专业创新发展建设路径,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应用型本科专业;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聚焦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实现内容迭代

   学校高度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了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和学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聚焦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聚焦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实现校企共享

学校依托现代产业学院,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了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聚焦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实现成果共享

   学校发挥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整合产业学院和企业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了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联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21日)

九江学院:“四建四融”提升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

强化“四建”,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新体系。九江学院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创新,共建校企联合课程,统筹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学科竞赛课程,设置课程挑战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九江学院通过实施“引育并举、项目浸育、实践培育、师生共育和教师评价改革”举措,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力度,优化师资结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九江学院加强校内外平台建设和融合,以教育教学为主线牵头成立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和研究中心,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平台9个,以创新创业为主线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省级平台5个,以产学研用为主线创建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省级平台10个和共建产教融合平台188个。

创建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九江学院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创新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学生考核评价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激发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热情。

突出“四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地融合。九江学院主动融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争取九江市大力支持,与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校地项目化合作和一体化发展;通过承建省运会闭幕式综合田径馆和运动员村、承办省运会闭幕式、承接省运会运动员食宿等,协助九江市成功举办江西省第十六届体育运动会;向九江市申请立项九江学院校区资源整合等项目,争取九江市项目经费40亿元。

深化产教融合。九江学院与奥盛(九江)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天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合作完成机械材料类卓越工程师和卓越会计师试点培养,推动政校企协同育人;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产业学院共建共管模式,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展“订单班”“卓越班”“工匠班”为重点产业链企业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深化专创融合。九江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双创课程和组建双创教师团队,政校企共办双创活动和共建双创实践基地,携手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双创项目和竞赛,支持校友和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深化赛教融合。九江学院强化学科竞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学科竞赛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和挖掘竞赛项目,用竞赛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师生共育”的良性机制。

中国日报202334

江南大学:健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党建引领,擦亮育人政治底色。邀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制定《关于加强企业家辅导员队伍政治建设实施意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政治建设贯穿工作全过程,把牢企业家辅导员工作的“方向盘”。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优先引进党员企业家加入,着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管理经验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辅导员队伍。建立党团共建、校企联学机制,组建区域党建服务联盟,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等主题联学活动,进一步促进企业家辅导员和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共同提升。构建紧密型“1+1+1”(企业家、辅导员、班主任)全员育人模式,搭建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研讨会等工作平台,围绕学校思政工作要点分解、明确工作任务,依据专业特长一对一分配导师对接班级,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推动校企携手、共育良才,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强化实训锻炼,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邀请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组织开展各类特色思政活动400余场,传递企业家群体“爱国”“创新”“诚信守法”“勇担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和核心价值,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引企入教”,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贯穿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邀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学生相关项目课题导师、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评委,以创新创业实践驱动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不断强化“送教入企”,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家辅导员单位,帮助学生置身真实职场环境,感受企业从业状态、岗位职责和企业文化,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开设“模拟招聘会”等就业指导课程,以目标为导向助力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推动实现就业指导“精准化”,促进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注重双向赋能,构建融合发展生态。建立江南企业家研究中心,切实推动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转化;成立企业案例中心,开展“江南案例企业行”调研参访、“江南案例谈”高水平论坛等,聚焦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实践,凝练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经验,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学院董事会建设,强化内部组织架构改革,邀请企业家设置奖助学金,加强对优秀师生表彰奖励,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追梦圆梦。推进校企供需对接,大力实施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精准对接企业招聘需求,通过订单式培养、创业指导服务等政策,鼓励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建立企业发展人才“储备库”,不断拓宽互利共赢“朋友圈”,努力推动形成“学校为企业助力、企业回馈教育事业、协同提升育人质量”的良性互动。

(江南大学新闻网2023年3月3日)

济南大学:创新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

   济南大学将学校人才需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艺升级、市场开拓等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引进的岗位要求和岗位条件。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考查和引进符合需求的人才,人才与学校、企业共同签订工作协议。学校将共引人才纳入事业单位管理,提供基本薪酬、缴纳社保等待遇保障;企业根据共引人才服务生产的贡献发放绩效奖励。学校对共引人才给予灵活、弹性的工作时间,并在职称岗位评聘、财政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申报、出国访学进修、学科团队建设等多方面给予倾斜。企业在实验场所、仪器设备、配套资金等方面对共引人才给予支持。学校重点考核共引人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企业重点考核共引人才在技术攻关、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实绩,并根据联合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奖励和岗位晋升等相应政策待遇。

   通过“四链融合”,深化协同育人,产教需求有机结合。共引人才将在行业企业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步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技术和生产深度融合,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学校与金城医药集团合作的氨噻肟酸新工艺仿真—实训综合实验,入选国家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学校与中建八局在BIM、数字孪生、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方面共同研发取得的成果,直接在“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等课程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同时,共引人才按照产业方向、企业需求精准开展科研创新,创新效能显著提升,一大批生产技术难题得到攻克解决。学校与山东莘华建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育共享机制引进博士7人,集中实施智能隔热玻璃和智慧转光农膜研发,已完成发明专利申报7项,目前进入产业化推广使用阶段。

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协力激发创新活力。除了学校和企业约定共同提供薪酬、科研、团队等政策保障以外,人才在合作企业取得的科研及社会服务成果,可作为校内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等的重要依据,按规定享受教学科研绩效奖励。通过集成式政策激励,人才的创新创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通过破除体制壁垒,引育效力显著增强。引育共享机制打破了政、校、企三方引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壁垒,有效提升了政策竞争力和吸引力。受益于这种灵活的体制机制,学校及合作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层次、精准度、数量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齐鲁晚报》2023年3月1日

                                                                                 

编辑:刘惠瑶 张伟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