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40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3-10 点击量:


   



2023年第2期(总第340期)                 2023年3月10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吉林工商学院借融媒体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上海大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强化“课程思政”

云南保山学院:思政课开在云岭大地上

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系到思政课能否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大思政课”从更加宽广视角拓展思政课的格局,强化思政课与实践的联系,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把握好“大思政课”的特点,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善于与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好“大思政课”需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在现实情景中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道理。如在疫情防控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可以通过讲述一线医护人员和社区防疫人员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我们党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把思政课道理与实际国情结合起来讲解,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学懂悟透。

善于发挥实践课堂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大思政课”具有实践课堂的特色,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载体。首都师范大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大思政课程。每年组织2900多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他们行走祖国大地,调研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深入乡村支教考察,了解民生状况。在这样的大思政课中,同学们亲身参与实践研究,将理论思考写在上千篇调研报告中。“大思政课”的实践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和思辨水平。同学们在深入实践中加深了对课堂上老师讲述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的理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在实践中得到发挥。

善于引发学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的参与性、体验性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正是通过生动鲜活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情绪、培养学生情操,“大思政课”让同学们在体验中升华认知、激荡情怀。近年来,有大批学生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他们既是这些大型活动的志愿者、贡献者,也是体验者、收获者。这些活动也是上好“大思政课”的重要课堂。有的同学历经半年艰苦训练,成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当外国运动员在各种场合向我们热情道谢点赞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祖国的强大,感觉到了自己辛勤付出的价值,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同学们的真情表白,正是参加活动体验的真实感受。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铸魂育人中担负的使命将越来越重大。我们要善于用好“大思政课”,做好思政课这篇大文章,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2023年3月3日)

吉林工商学院借融媒体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树立融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理念,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基础

教师占据教育教学主导地位的单向输出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学校科学分析融媒体时代特点,正确认识依托融媒体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成为思政教育实践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基础。

学校召开年度重点学科检查汇报会,全面梳理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加强媒体融合和新媒体阵地建设,构建新闻宣传工作新格局。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学习进行时”“周末荐读”等一批形式新颖、收效良好的栏目,不断加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牢固掌握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重视学工(思政)微信平台建设,积极组织辅导员撰写网络文章,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平台、新举措。

遵循“深挖思政教育资源素材,辅助思政课堂教学建设”的理念,着力建设思政教学辅助资源中心,及时开通思政教育学科资源平台,提供“智思政在线教学系统”“思政课堂互动系统”“思政在线考试系统”“思政综合教学资源库”等思政教育模块,丰富融媒体思政教育资源,辅助教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创新融媒体思政教育举措,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渠道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多元,融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新的发力点与着力点。学校创新拓展思政教育举措,将思政教育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从线下引到线上,实现思政理论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的融合,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渠道。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线上教学,校领导定期云端巡课,深入线上课堂听取思政课授课情况,掌握学生线上学习情况,了解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课堂管理以及把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护航线上教学,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启动“课程思政微课”展示录制活动,针对基础课、专业课各自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律和重大问题,打造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样板课,最终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创造融媒体思政教育环境,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氛围

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已渗透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既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多视角创造良好思政教育环境,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氛围,使学生在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

学校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四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征集评选展示活动,征集多部网络思政微课、吉林抗联故事等视频类作品,以及长图、小程序等类别的网络创新作品。组织举办“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教职工诗词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以诗词的形式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表达对党无上崇敬、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定决心,以及团结一致永远跟党走的炽热情怀。

培养优秀融媒体教师队伍,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动力

优秀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者。学校着力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激发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创新提升动力,较好地满足融媒体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创新提升。

学校多措并举激发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后举办金课建设系列培训活动,切实提高专任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

学校组织召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落实,把约束性的质量管理转化为道德层面的质量文化,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内生性、互动性与发展性。引导任课教师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克服线上教学的局限性,切实提高线上授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高质量完成线上教学任务。着力加强教学管理和服务,做好线上教学典型案例推广和宣传工作,积极打造线上教学“金师”。帮助教师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提升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

(《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10日)

上海大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强化“课程思政”

“交通历史发展蕴藏着民族复兴契机”“党史融合营销理论帮助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近日,上海大学教务部、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举办教师教学沙龙,共同为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各门课程“把脉开方”。

上海是全国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的城市,上海大学作为“中国系列”课程的策源地,自2021年起,学校启动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建设立项工作,采取项目牵引机制,通过“申报—评审—研修—实施—成果”的闭环管理,引导教师做深做实做活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融入教学过程、融入队伍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党史学习教育如何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课、思政课、公共基础课,教师自有妙招。他们在专业课和党史学习教育组合创新的“化学”反应中推进课程质量的提升,传递了新的育人价值。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马中良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讲述微生物体系的发展历程;外语学院教师于梅欣结合百年党史进程,开展对语言与社会辩证关系的解读;悉尼工商学院王有森、陈影等教师巧妙挖掘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决策智慧和变革思想中蕴含的管理技能。

他们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吸收丰富的党史资源,既突出专业特点,又带来美的享受。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青年教师杨洋通过纪录片创作课程,与学生共同研讨、展开实践创作;美术学院教师马琳从策展角度叙说党史中红色美术的中国故事,分享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怎样为“艺术管理概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高度、新观念、新方向。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年3月6日)

云南保山学院:思政课开在云岭大地上

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以云岭大地为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科研院所、红色爱国教育基地……保山学院与施甸县杨善洲干部学院、腾冲市艾思奇纪念馆、龙陵县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合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足保山这片红色沃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保山学院还相继举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主题宣讲。师生们纷纷称赞,“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发挥了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让思政课程在实践中“活”了起来。

“行走的思政课”深受学校师生欢迎,各个学院纷纷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课内课外“两个课堂”。

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2022年7月3日,保山学院举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创新教学大赛颁奖仪式。经过激烈角逐,本次比赛共评选出4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和13个三等奖。参赛教师表示:“通过对教师参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实施的综合测评,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及设计能力。”

保山学院充分挖掘保山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全方位育人,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培养“建好家乡、守好边疆”的高素质人才

五环同心协同育人

近年来,作为云南省首批确定的国门大学,保山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初心,围绕建设“祖国西南边陲最好国门大学、高黎贡山脚下最美高等学府、校地融合发展最优示范院校”的奋斗目标,着力构建以“主体思政、课程思政、特色思政、实践思政、网络思政”为一体的“五环同心、协同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与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2022年6月2日,保山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观腾冲市艾思奇纪念馆,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深入了解艾思奇同志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大众化作出的积极贡献。大家围绕“建好家乡、守好边疆”的育人使命等主题,畅所欲言,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这是保山学院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保山学院创新探索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通过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环,构建“马院+各二级学院+特色馆+实践基地+融媒体中心”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光明日报》2023年2月6日)


                                                                                  

编辑:刘惠瑶 张伟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