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改 动 态
2022年第2期(总第337期) 2022年10月27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四
导读:南京财经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德州学院:实施“四项工程” 扎实做好思政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山东财经大学:创新“实践思政” 培养时代新人
【南京财经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南京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中心,负责牵头全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具体工作。科学规划并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序推进各教学单位、专业、课程三级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校党委(常委)会议或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立督导机制,定期督查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落实状况;建立专项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程思政课堂的育人实况;建立示范机制,优秀党员教师、教学名师、知名教授带头上好融合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
加强资源整合,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逐步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设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培育一批示范性强、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成果。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学院、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建设工作,打造标杆,发挥引领作用。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用书,扩大课程思政成果影响力。
搭建培养平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学校凝练课程思政元素,组织编写《南京财经大学思政元素手册》等,搭建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平台。利用国家级、省级各类师资培训资源,分学科分专业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经验交流、示范教学等活动。开展校“课程思政”专项微课教学比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活动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研究能力。推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教师“结对子”制度,在课程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指导。
(江苏省教育厅新闻网2022年10月11日)
【德州学院:实施“四项工程” 扎实做好思政工作】
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师生政治素质更高
坚持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二级学院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构建了上下贯通、落实有力的组织体系。注重强化理论武装,深化“四史”学习宣传教育,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学校落地生根。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魂”、以红色革命文化“立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根”,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获“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等荣誉称号。推行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或年级上、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上、管理服务党支部建在部门上的“支部三建”模式,全面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
实施制度创新工程 管理运行体系更优
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学生工作“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建立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和“七点创业谷”创新创业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成长赋能。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打造“微思政”品牌,常态化开设网络“微思政课”和“微团课”。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明确思政育人职责和要求,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员贯通。推进完善学分制改革,围绕“五育并举”合理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施队伍建设工程 思政育人能力更强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形成党政干部和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树师德、正师风’专项教育整治”等活动,建立师德档案,组织师德专项考核、“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思政育人名师”评选、教师节表彰等活动,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出台《大学生思政工作教师职称晋升量化评价办法》《辅导员队伍建设“五个一”工作方案》,组织“辅导员讲课大赛”“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加大学生工作课题研究力度,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以教师教学沙龙、教师工作坊等为载体,开展“集体备课”“课程思政研讨会”等,不断提高思政教师工作能力。近年来,两个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思政教育质量更硬
出台《德州学院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44条具体措施,强化优势、补齐短板。聚焦创新创业教育,以“全方位拓展、全领域覆盖、全链式指导”思路引领,构建“三元协同、三位一体、五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形成“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开展网络优秀思政资源建设培育工作,加强培训、优化机制,完善学校网络思政资源库,形成“一院一品”“一院多品”的网络思政工作特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学生就业、资助帮扶力度,健全管理服务育人制度体系,形成管理到位、作风优良、风清气正的良好育人环境。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断拓展思政育人空间。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努力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中国教育报》 2022年9月20日)
【中国人民大学: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机制,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政治巡察、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和重点解决思政课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扎实推进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深入学生服务发展成长的制度性安排,推动落实校领导兼任班主任和联系班集体、学生党(团)支部工作,进一步完善“成长导师”“新生导师”等制度,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构建完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纳入本科生必修课教学方案。新设中共党史一百年、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彰显学校“红色基因”、历史传统、学科特色的思政选修课,着力构建螺旋上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教学协作,探索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多视角协同教学,为学生提供有深度、能“解渴”的形势政策热点解析,进一步提升释疑解惑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引导教师加强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出一批优秀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坚实学科基础和学理支撑。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在集体备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和集体攻关,建设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库。鼓励思政课教师针对学生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推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配齐建强师资队伍。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和实施细则,着力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和相关二级学科贯通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优化评价考核及奖励机制。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退出机制,加强聘期考核,加大激励力度。
搭建用好平台资源。坚持“高端品质、精实工作、尖端技术”理念,完善思政课资讯平台、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等六大资源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在优化教学资源“供给侧”上下功夫,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等蕴含的育人元素,不断积累和提炼鲜活案例、生动故事和宝贵素材。
(教育部新闻网2022年4月27日)
【山东财经大学:创新“实践思政” 培养时代新人】
创新实践思政理念,种好思政教育“责任田”
自2014年起,山东财经大学立足思政育人实践环节,围绕立德树人理念开展创新性探索,在全国率先提出实践思政理念。该理念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过程性培养,实现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其特征是突出思政育人的实践属性,注重现场化教学、体验式学习、浸润性教育和多元化评价。
学校党委专门设立实践思政领导小组,坚持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权,制定《加强实践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成立实践思政研究所。书记、校长每学期开讲实践思政课,各校级领导、各院系一把手共同参与实践思政理论教学,中层干部每学期带队1次以上实践思政调研。建成实践思政教学基地280多个,建设创业园3个,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乡村振兴”“劳模讲劳动”“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科技引领未来”等五大“行走课堂”,突破传统师讲生听、师看生做授课方式,师生共备共讲一堂“实践思政大课”。制定《高校实践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完善师生考核体系,注重评价的实践性、多元性,突出价值引领,侧重过程评价,拓宽评价维度。
打造实践思政课程群,绘就思政教育“同心圆”
学校遵循课程建设“两性一度”标准,精准聚焦实践思政,开发以国家一流课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程》、省级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等为代表的实践思政课程群。发挥实践思政独特优势,弥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实践思政同向同行,让各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链条贯通。
当前,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缺乏有效衔接、教学内容重复、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教学定位模糊等问题依旧存在。为此,山东财经大学以“知行合一”为导向面向全学科、全学段修订培养方案,统一设置实践思政教学内容及学分。自2019年起,逐步将实践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建设,构建起全校大思政格局。2021年,依托实践思政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课堂”,并开设《实践思政》线上课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思政课程。其中,本科设置2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与1学分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研究生设置1学分的《实践思政》课程,本硕博“三千计划”社会实践各设2学分,形成“基础—应用—创新”的实践思政本硕博“三阶贯通”体系,保障教学内容延展、效果递进和资源共享。
构建实践思政教学模式,奏响思政教育“交响曲”
思政工作要将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做实教学体系支撑,做到既“解渴”又接地气。2016年,学校在理论探索、教学实践与积累总结基础上,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为原则,深挖实践思政元素,构建并实施了“1+N+X”教学模式。“1”为山东财经大学实践育人新品牌“三千计划”(进“千乡村、千企业、千社区”)一条主线,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确定引领性选题,紧扣社会热点难点确定参考性选题,结合学校财经特色确定自主性选题;“N”为多个实践思政平台,如“国情认知平台”重在挖掘爱党爱国元素,“社会服务平台”重在挖掘奉献担当元素,“劳动教育平台”重在挖掘劳动元素,“创新创业平台”重在挖掘职业元素;“X”为实践思政多元载体,融入价值性、理论性内涵,打造“乡村课堂”“未来合伙人”“百脉杯”等多个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光明网2022年3月15日)
编辑:张伟 电话:0311-87657599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