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动态第325期

来源: 时间:2021-05-05 点击数:

2021年第5期(总第325期)                            2021年53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策略

一流本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重组新概念——以外语学科为例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

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策略

校企共施课程管理,重塑一流课程建设内涵与特色

一是注重“课程领导”,精准课程目标与定位管理。一所学校的课程要有明确的“哲学和目标”陈述,“即学校希望取得什么成就的理论,指导着课程和课程的传授方法”,后续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方向也要尽量与其保持一致。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课程利益主体要共同发挥“课程领导”作用,共同承担课程开发、编制、实施、评价管理,以社会多元文化体系“领导”高校课程价值取向及追求,从而逐步使之具备“整体课程”的五大功能,实现学校与产业从形态到内涵的融合发展。为此,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核心“成就”在于培养适应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四新”人才,其课程“哲学和目标”必须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特征,如面向浙江数字经济产业,将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需求,推动浙江省“城市大脑”建设引领全国。二是立足资源优势,优化课程开发与设计管理。艾斯纳认为,学校传授的课程有三类:由教科书构成的正规课程或显性课程,为“这所学校之所以成为这种学校而传授”的隐性课程,以及那些被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空白或空无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显性课程”开发着重于“产”与“教”融合,吸收学科与行业优势资源,以及前沿科研成果,建设一批应用型、研究性课程。“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可以来自地域、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或是特定价值观、教育经验或行为规则等,如浙江台州民营经济研究、温商文化、嘉兴红船精神等课程。“空白课程”开发要挖掘学科体系外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提升综合能力等资源,比如融入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开发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课程等等。三是关注学生发展,创新课程实施与评价管理。首先遵循OBE教育理念,围绕新体系、新结构、新质量的要求,有机整合产教融合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训练项目比例。其次按照学科特点运用优质MOOC、虚拟仿真等精品共享教学资源,实施小班化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再次加强过程性考核的综合性、创新性、挑战性研究与设计,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改革。最后以学生能力达成为评价基准点,确保课堂教学工作底线标准,将第二课堂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四是注意扬长避短,制定五类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线上一流课程要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特色优势,去同求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适合绝大多数课程,尤其是“优质MOOCs+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先天的资源缺陷;线下一流课程可以依托各类科研创新平台高层次师资团队,打造优质应用型课程;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可以有机结合产教融合资源;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要挖掘“空白课程”的地方潜在资源,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产教协同教师发展,满足一流课程建设应用型师资需求

一是树立“文化自信”,消除价值性本领恐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群体来源较为复杂,可在全校开展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大讨论,树立这个群体对“应用型”办学方向、人才培养观的“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做学生发展的有效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二是校企共施课程教学,解决知识性和技术性本领恐慌。产教融合背景下,一流课程要同时兼顾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仅依靠校内教师是有难度的,需要校企共建教学团队。三是建立合作帮扶机制,克服教师教育能力恐慌。高度重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或教学团队的帮扶机制作用,使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在团队中受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快速成长和进步。同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如通过企业锻炼强化青年教师行业企业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开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班级与课堂管理等教师教育专题培训。

厚植工匠质量文化,保障一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从课程质量文化的外化表现来看,一是要建立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如开发环节侧重于分析课程资源与区域发展新需求、学校办学特色的契合度;编制环节要以OBE理念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实施环节注重校企共同引导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多向性训练等;评价环节着眼于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二是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反馈改进机制,强化对课程教学过程和结果信息的全面采集分析与深度挖掘利用;健全学生学情调查机制;聘请相关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和社会各方人士等进行第三方评价;基于课程目标达成与学生学习产出,提高监督改进效果。三是确保人、财、物基本需求。从课程质量文化的内化要素来看,一是树立全员课程教学质量理念,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强化所有教师课程质量主体意识;了解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内在逻辑关系,将其内化为课程教学理念,如强调以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关注共同达标而非个体,重视实际成效的达成路径,建立课程教学持续改进机制等理念。二是激发全员建设一流课程的内驱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审体系中强化课程教学质量导向,推进教学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树立卓越教学奖或优质教学奖等教学示范标杆,在教学业绩考核中实行优课优酬,等等。

一流本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重组新概念——以外语学科为例

门类设置重组

英语专业课程,新生语言基础较好的外语类或综合类高校,可以取消英美文学导论性课程,细化为莎士比亚研究、维多利亚文学研究或现代美国文学等课程,形成知识体系。翻译课程,特色院校就可以按照学校定位开设海事翻译、工程翻译和石油翻译等课程。公共英语学分压缩比较大的、新生英语水平尚可的高校可以取消大学英语(通用英语)基础课程或改为零学分选修课程,代之的是学术英语听说和读写课程。尤其是要在拓展性课程中取消英美小说选读、英美诗歌欣赏、公共英语演说等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代之以批判性思辨和逻辑学这类大学生必修课程。

教学内容重组

翻译专业中的口译或笔译课程,外交学院和外贸大学就有所不同,前者必须加进外事翻译的内容,后者应该有会展翻译内容。公共英语教材大多是经典文学文化短文和简写文,如《老人与海》《最后一片叶子》和《简·爱》等名篇,可以大幅度压缩这些内容,加进活生生的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内容,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学习、基因编辑、临终关怀等文章。同是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绿色能源、能源文化、能源危机、能源政治和能源种类等材料(石油和电力等专业),或选择城市发展、世界桥梁、交通轨道、世界建筑等文章(土木工程专业)来开展教学。

教学方法重组

公共英语教师在上“转基因粮食”单元课文时不是局限于课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而是把学生分成几个组,以“欧美国家的转基因种植”“第三世界国家的转基因政策”“转基因在中国的争议”“转基因种植对环境的影响”和“转基因粮食对健康的影响”为主题开展基于文献的项目研究,让各个小组根据分配的主题进行至少10篇文章的搜索,评价和综述,写出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交流,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学资源重组

随着翻译机器的出现,翻译专业应该把计算机院系的老师请来开设诸如机器翻译的语料标准与算法、机器翻译语料库的量化分析、机器翻译的译后修改与编辑等课程。随着英语专业里英语+医学、英语+工程、英语+人工智能、英语+农林等方向的诞生,这些新专业需要语言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组合。前者负责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语类分析、元话语分析、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后者负责专业基础课程(如医学基础概念、临床医学导论、解剖学概论等)。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

持续优化教学设计,着力打造高阶课堂

高阶性指的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在课程目标方面,已由最初的“掌握中国税制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转变为“在掌握中国税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中国的税收问题”。在课程内容方面,不仅通过碎片化处理,设计了中国现行税制基本理论的核心知识点,而且设计了中国税制改革历史的模块知识。例如,在税收导论部分,增加了“中国税制改革30”的专题视频与讨论,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课程内容的广度。为发散学生思维,课程设置了章节思考题。例如,在税收导论部分,课程设置了“你是怎么理解税收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税收收入归属与划分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等思考题,引发学生对我国财税顶层设计的思考。课程还结合税收热点话题,设置了“营改增的经济效应分析”“企业所得税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关系”“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税收政策比较”等思考题,引发学生对身边税收现象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打造互动课堂

为顺应MOOC时代潮流,“中国税制”在全校率先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于2017年度获批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程组自2016年度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上课堂中,主要通过视频教学、主题研讨、时政讨论、师生问答等方式,形成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程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线下课堂中,课程组基于线上课堂的内容,适当选择诸如“范冰冰逃税”等热点案例,凝练核心问题,推行“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倡导对话式讨论,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核心,对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科学设计评价制度,着力打造多元评价课堂

“中国税制”课程组紧扣课程建设目标,改革了传统“期末一张卷”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多过程、多方式的课程评价制度。具体表现为:(1)实施线上线下综合考察。为配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组实施线上线下综合考察方式,并将校内“中国税制”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设置为: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考核各占50%的比重。由于线上课程在成绩评定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展开线上自学,并广泛参与课程讨论与互动。(2)线上课程考核以视频学习、主题研讨、时政讨论等学习质量作为评价标准。为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要求学生在视频学习基础上,展开主题研讨、时政讨论等。为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课程在考核评价时,通过学生互评与课程团队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习与讨论的质量而非数量,从而有效防止部分学生的“注水”行为。例如,在评价“税收收入归属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这一思考题时,课程组对问题回答质量的评价标准设定为三个维度:是否真正思考、思考的深度如何、观点是否有创新性。然后再结合学生互评的点赞数,最终评定该学生的线上学习质量。(3)线下课程考核实施非标准化方式。课程线下考核以综合分析题、开放性思考题为主体,注重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下课程考核的参考答案设计为非标准化式,评价的主要维度有三: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集体备课

1)“教”与“研”相结合。在拟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的集体备课会上,大家首先就MOOC浪潮冲击下的课程定位、教师角色转型、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了广泛讨论。结合最新的税制改革趋势,进一步凝练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并根据学情,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删等处理。(2)以学生为中心。在研究与讨论课程定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问题前,课程组会先与学生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期待。(3)“共性”与“个性”相统一。课程团队对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向性的东西实现统一,但又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风格与个性。例如,课程团队中有擅长板书的,课程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其坚持下去。

编辑:梁倩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