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动态第324期

来源: 时间:2021-04-19 点击数:

2021年第4期(总第324期)                            2021年419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

     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中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工程学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

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

新文科建设:瓶颈及原因

一是学科分类体系难以适应知识创新的现实要求及未来趋势。无论是从逻辑演绎还是从社会发展来看,现行学科分类体系更多体现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实践、知识创造和知识分类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人类生活的日趋复杂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模式的改变,已难以胜任对大量新产生知识的分类需求,更阻碍了更好解释和回应现实世界许多重大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二是基层学术组织形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现有的协同创新中心没有在根本上超越传统的“科学共同体”局限,文科类协同创新中心往往是由使用相同“语言”、范式或方法的志趣相投的专家学者组成,无法实现文科内部应参与的不同学科学者间的合作交流,更谈不上与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学者的跨界合作,最终导致知识创新缺乏多学科、跨学科或是超学科的视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路径缺乏符合客观现实复杂性的综合视角和应用价值。

三是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有效实现新文科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育理念来看,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专门化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文科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需要。从培养模式来看,由于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过专过窄、人文教育缺失等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宽广、人格发展不健全、思维方式相对单一、创新创造能力不强,难以充分适应现代社会问题复杂化、知识应用综合化及知识创新常态化的新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既存在“国标”要求的基础性课程以及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和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之类的工具性课程开设不完整的情形,又存在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知识容量狭小、课程挑战度低等缺陷,更谈不上构建有效的跨学科复合课程群。从教学范式来看,以授课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班级编制为组织载体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在大多数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仍占主导地位。

四是评价体系对建设新文科发挥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不够。学科评价方面,目前学科评价体系按照既有学科分类标准重在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纵向发展成效的评估,尚未对一个学科的横向拓展及其交叉创新能力予以足够的关注,无法从“指挥棒”的角度引领新文科走向综合化。学术评价方面,把成果质量等同于期刊影响因子的评价方式还广泛存在,对成果质量尤其是原创性要求和激励不足,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成果需要长期积累的重视不够,追求论文数量、期刊等级和揠苗助长式的学术氛围还没有根本性扭转,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学生评价方面,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过程中要考核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有悖于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学者评价方面,“五唯”评价体系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高等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考核、职称评聘往往看重学术论文与学术专著的数量,对教师科学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以及是否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成果关注不够,更缺乏实实在在的激励。

新文科建设:思路及举措

一是把准文科发展基本规律。中国的新文科建设必须首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二是重塑基层学术组织形态。鼓励高等学校不同学科的学者自愿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推动构建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的新文科体系。

三是完善学科协同创新机制。首先,各参与主体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良性互动循环的组织领导运行机制;其次,各参与主体要综合考虑创新性以及文科学术成果的延迟性,突出各参与者的核心能力和实际贡献,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的风险责任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后,在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政府评价、第三方评价、独立机构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四是深化文科人才培养改革。在整合传统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或项目为依托的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增大课程容量并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挑战度。要推进全要素“课堂革命”,鼓励现行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探索打破由一名教师主讲一门课程的传统教学形式,把其他学科专业优秀学者引进来,让分属不同学科专业的学者在同一时空就某一个重大理论或实践问题进行讨论、沟通和交流,突破单个学科专业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局限。

五是构建引领文科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着力构建面向立德树人、面向理论和实践创新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其次,从实质上建立有助于推动新文科交叉融合创新的评价标准;最后,营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让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做更前沿更具挑战的基础研究。

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中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的探索与实践

新专业或新方向建设一方面,要着力建设交叉融合新专业(新方向)。一是人文科学内部融合的新专业。比如说国学人才培养,山东大学尼山学堂的研究实践表明,要培养出未来的国学大家大师,深度融合文史哲专业值得探索。二是人文与社科融合的新专业。譬如,以外语+国政、外语+国经、外语+法学等模式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以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于一体的PPE项目培养理论人才,都是有价值的改革探索。三是文理融合的新专业。譬如金融科技、科技考古、计算社会学等,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传统文科相结合,旨在培养业界学界创新发展急需的新型人才。四是文工、文医融合的新专业。可探索文工交叉、本硕贯通的复合型甚至国际化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艺术设计与新媒体结合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结合的护理康复人才培养等。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专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调整,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未来发展潜力提升。譬如,以往新闻学科培养的人才主要适应各类传统媒体发展的需要,新文科则要致力于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进行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再如,在新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背景下,文科专业如何增开并开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编程技术等课程,优化调整实践课程结构,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模式探索。首先,要探索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本研贯通模式。学术型人才的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统筹设计至关重要,真正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长学制贯通培养,尤其是实行滚动式可淘汰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是培养精英国学人才、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人才的有效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整合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一要实现高校与境内外教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采取国内外高校、境内外机构(总部位于中国的亚投行、金砖银行总部,位于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机构以及日内瓦、纽约的国际组织)学习实习的有机集成模式,培养效果良好。二要实现校政校企联合培养。三要实现跨校跨院联合培养。

新课程建设。一是要开发新课程,改造老课程。二是要编写新教材,补充新内容。三是要运用新手段,开发新思维。

新理论构建。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创立了“新结构经济学”。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将“过程和关系”两个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山东大学资深教授曾繁仁一直致力于研究生态美学,深耕于基础理论领域,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另外,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明、东西方跨文明对话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提出的需要新文科去探索解决的新课题。

福建工程学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

构建以OBE理念为引领的新文科建设新格局

一是理念引领,打造“地方性”“应用型”文科新特色。一方面,树立大教育观、大专业观,推动文科专业融通、文科工科交叉融合,探索以“工科模式”打造新文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程思维”的应用型文科人才;另一方面,立足时代需要,充分挖掘地方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校史文化优秀基因、校园文化丰富内容以提升学校整体文化软实力,助力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理工科“应用型”“工程型”人才。二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需求,推动新文科建设。福建工程学院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围绕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所面临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价值链高端化延伸对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翻译等人才要求,依托互联网经贸学院打造包括国际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经济等7个新文科专业在内的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和福建省对外贸易急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围绕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福建”“美丽福建”,大力推动高校与地方乡镇对接合作,发挥学校在历史建筑保护、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学等专业上的优势,培养助力乡村振兴、地方文化产业创新需求的环境设计、艺术设计等新型文化创新人才,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知创福建”,在福建省率先开设知识产权专业,与福建省知识产权局联合成立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培养懂专利代理、专利挖掘、布局、导航和预警的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福建省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新文科,依托学校“大土木”学科优势,在法学专业开设工程法方向,培养懂得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程法学人才。

构建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文科专业体系

一是增量求新,新增文科专业要切实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二是存量求优,福建工程学院专门成立设计学院,发挥海峡西岸地域优势,加强闽台合作交流,利用对岸优秀设计类教学资源,积极推动设计类专业改造升级,打造“数字福建”建设急需的文创设计类专业,打造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金专”;支持二专和第二学位建设,如在法学专业开设工科类专业辅修,增强文科类学生竞争力。三是融合求特,国际贸易与英语、翻译专业深度融通,培养对外贸易类人才;使视觉传达设计与广告学融通,培养新型文创类人才;文科与理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如知识产权、法学与建筑类、机械类工科专业融合,形成生产服务类专业群,助力工科专业发挥更大优势。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以提升人才人文素质为目标,打造文科“金课”。二是以开发建设校内线上精品课程为主,以积极引入各类名师线上公开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辅,实现校内校外课程双循环。三是遵循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标准,推动一流课程建设。第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推动课堂革命。第三,打造文科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文科教育与社会实务的紧密结合。一是搭建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大讲堂,小论坛等平台,通过邀请名家、专家、一线社会工作者等开展讲座的方式逐步提升文化高度和深度;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学分在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中的占比,加大文科类实验室、实训实践教学基地投入和建设,与此同时,通过引入工程教育认证机制,严格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三是探索建立跨专业、跨行业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建设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多主体多模式的现代产业学院,组成“产教命运共同体”,探索校内外实践的全周期共振模式,为文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和新内涵,福建工程学院和今日头条合作,推进头条“新媒体+”产业学院项目,在产教融合、课程共建、1+X证书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平台培养优秀的创作者、电商运营者,促进构建本地宣传与带货矩阵,完善本地的产业生态,并形成全国性的新媒体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助力本地新媒体产业升级;在服务平台经济发展领域与京东云计算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京东产教实验班和产业学院,搭建“互联网+”“人工智能+”产教协同育人平台。

编辑:梁倩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