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动态第332期

来源: 时间:2021-11-22 点击数:

2021年第12期(总第332期)                 2021年1122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索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对分课堂的提出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跟随,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尝试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较高。

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 内 化 吸 收 (Assimilation) 和 讨 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对分课堂实践

对分课堂中每章的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课堂上包括教师对内容框架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的讲解和学生一周后对章节内容的分组讨论课堂外,在中间的一周时间内,学生需要阅读课本,对内容吸收内化,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分组讨论做准备。

对实施对分课两门课程末期进行问卷调查,就各个教学环节和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总体上,从讲授、课后学习、讨论三个核心环节看,学生对于对分课堂的目标认同度和目标的完成效果评价很高。

对分课堂的合理性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对分课堂上,教师有引导,但并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讲授获得基本框架,理解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学生要带着作业参加讨论,受朋辈压力,课下学习会更认真、主动。作业计分,优秀作业得到展示,会促使学生把学习成果外化为高质量的作业。课下学习目标明确,但何时学、学多少、如何学,学生自己安排,自主性强。

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负责所有内容的组织、呈现、 解释、总结,讲授工作,属于单向传输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注意力要求

在对分课堂上,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降低,指导性成分提升,教师角色从覆盖内容、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而且对分课堂下,课堂氛围活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等。在对分课堂中,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是学生觉得困难,看书不易看懂的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学识会更尊重、评价更高。

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

在传统课堂下,教师讲授后学生各自学习,缺乏交流机会。学生自己学习,比较枯燥,碰到问题不易解决,容易受挫。课下学生很难聚齐,学习环境也不易保证,小组互动学习效果不好。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学习环境好,学生带着问题来,相互协作共同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锻炼表达能力,学会借鉴他人视角,互相启发、促进,深化理解,同学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课下不学习很难参与讨论,缺课也会影响整组讨论,这些都会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有机会同教师交流,教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总体上,生生、师生互动的幅度都大大提升。

提升考评准确度,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在传统课堂下,学生通过几次评估,如期中、期末 考试或学期论文获得分数,取决于考题内容和临场发挥,分数偶然性高,评价准确度低。而且,考试侧重死记硬背,对思维能力考查不够。另一方面,传统教学理念希望学生每门课都尽力学好,目标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分课堂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评价。教师通过多次作业,对学生的水平也有客观、稳定的评估。期末考试分为闭卷开卷两部分闭卷考试采用考题公开的理念,预先指定教科书中的多个基本概念为考试内容,考试时从中任意抽。开卷部分由教师灵活出题,用于区分学生等级。这样的评估方法反映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的质量,强调过程性评价,对对分课堂取得良好效果十分关键。

提升学习效果

对分课堂鼓励平时学习,把有效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个学期。每一周,学生在教师讲授后都需要完成内化吸收,并以作业形式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读书笔记强调体现学生个人特色。学生在完成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既有对书本内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也可以有深入的理解和发散性、创造性的思考。对分课堂以学生的分组讨论为开端,学生温习上次内容,自然进入后续内容,无需导入技巧就能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一周内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次学习同一内容,符合记忆规律,可以有效减缓遗忘速度。在整个学期,学生深层学习、理解性学习一直在进行。临考前,学生只需要把一些需要背诵的基本概念复习一下即可,并不紧张。这些学习过程的改变,都能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十分积极的贡献。

结论

对分课堂保留教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的精华,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分课堂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不必为吸引学生注意去“表演”,而是回归到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正确定位上。教师虽然讲得少了,但其地位和价值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对分课堂虽然减轻了教师教学中的机械性成分,但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迅速提高,会“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这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没有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就一定不会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

对分课堂注重教学流程的改革,无需大量投入,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虽然高度互动,但因为讲授时教师面对全班,而分组讨论时教师并不需要参与讨论,对分课堂对班级规模没有限制。对分课堂从理念上提倡讲授和讨论各占一半,具体的比例在不同课程中可以酌情调整。

网络时代有很多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但合理的改革不仅要考虑技术进步,还要考虑学习群体、教师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符合个体知识获取的认知心理规律。更重要的是,对分课堂试图从根本层面上摆脱我国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困境,形成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索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课堂教学是改革不容忽视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预设与生成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着力点。通过开展教学预设,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通过聚焦教学生成,实现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学生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师生互动启发中,满足师生个体成长的诉求。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预设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践行“PDCA”操作方法,课堂教学的生成则应回归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通过不断反思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持续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课堂教学预设是最微观、最日常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所谓预设就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经验和理论知识对自身实践活动的策划、规划、预测、设计等活动。预设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系统性的设计与安排,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剧本”。教学设计一般包括课程名称、教学思想、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安排、教学评价、预习任务与课后作业等。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上好一门课”的整体设计能力,而这种设计来自于课程整体建设的总体理念、教学过程逐层推进的逻辑主线、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课堂教学的生成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超越了预设的范围,拓展了预设的时空,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持续挖掘和不断精进,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在教学中促进了师生双方的思想分享和能力发展。

课堂教学的生成来源于课程内容不断建构的驱动。高阶性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性强调教师是否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中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挑战度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与增补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和课外任务,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综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尤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要更加强调学习产出的“真实性”评价,通过一份真实的市场调查报告、一份有竞争力的营销方案、一份严谨的策划书等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的生成来源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启发。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中,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场域,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获得启发与帮助。

课堂教学的生成来源于师生个体成长的诉求。从教师的视角来看,教师对于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学特点的把握,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诠释,不仅要渗透在教学预设之中,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情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这也是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

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实践向度

(一)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预设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对真理的追求和知识的创造来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基础上,要传道,更要帮助学生悟道。在启发学生悟的过程之中,自然会辨别正义本质,探索公共福祉,诘问自身价值,使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成为道德的指南。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学科思想,职业素养,融入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技能发展新经验、行业企业需求新变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基地建设,真正实现学科育人视阈下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二)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预设应遵循“PDCA”的实践方法

课堂教学的预设强调对于教学过程和关键步骤的设计和规划,是“P”(计划)的部分。按照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威廉·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教学预设只是迈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在推进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教学预设的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教学预设的实施(D)是教学预设的具体运作,是按照教学预设的环节与步骤,将教学预设逐一呈现的过程;教学预设的检查(C)是根据教学预设的目标,总结并反思教学预设实施过程中的效果,找出问题,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教学预设的改进(A)是针对教学效果的达成,在教学检查和反思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教学预设的“PDCA”循环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通过教学预设的“PDCA”循环,形成一个教学回味的过程,推动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课堂教学预设的“PDCA”循环,以预设为起点,以改进为关键,从而上升式循环,促进教学设计保持张力。这种推进教学预设的实践方法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习惯,成为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改进的助推力。

(三)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生成应回归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教学过程的内在要求,是课堂教学生成的源泉,更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有制度保障、资源供给,更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怎么教,学生静心思考怎么学。作为教师,通过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实现课堂教学生成,应该在教学理念、课堂管理、教研相长、自我成长等深层次的问题上进行挖掘、追问和探究。具体有下列几方面。一是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二是将教学与课堂管理统筹协调。三是将教学与科研两轮驱动。四是将教学与自我发展互促循环。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充满活力的应用型本科课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爱教育、爱学生,能够走进学生,倾听学生;学生尊师重教,能够敬畏课堂,热爱职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彼此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学习共同体会在倾听和互话中,通过教学预设与生成持续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编辑:张伟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