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改 动 态
2025年第6期(总第380期) 2025年11月21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东南大学:以“四个聚焦”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法治人才
郑州大学: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内涵式发展
【东南大学:以“四个聚焦”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思想引领,系统谋划人才培养理念
(一)创新思政体系建设。开展教育思想大研讨,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打造“贯通·联通·融通”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工作推进会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思政理论课质量创优工程行动计划、“至善成长”学生卓越体验提升计划等,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印发《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推进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培训必修课,将教师思想引领融入课程教学创新与指导能力提升计划全过程,递进实施新教师入职培训、首开课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与培训、骨干成长培训、名师攀登计划,全力建设高素质师资。发挥全国模范教师等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自觉做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三)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出台思政课质量创优工程行动计划等文件,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依托红色大讲堂、赴基层就业出征仪式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贯通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思想引领。校领导进课堂、社区开展“专题思政课”“开学第一课”“校长午餐会”等活动,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持续加强思想引领。
二、聚焦自主培养,融会贯通人才培养路径
(一)坚持通专融合,打造“1+N+M”通识教育。系统重构通识教育模式,以通识教育理念统筹引领专业课程建设,以专业教育水准对标建设通识教育课程,打造“1门”院士领衔、激发新生学术志趣的通识先导高峰课程,设计“N维”(多维度)助力人工智能素养、思辨与逻辑、设计与计算思维和领导力培养的通识核心课程,建设“M门”(若干门)彰显学科优势特色的高起点、高品质、高标准的精品选修课程,提升理工医科人文底蕴,厚植人文学科科学素养根基。
(二)坚持科教融汇,构建“双链四联”创新教育。架构“专业教育、创新实践和知识拓展、创业训练”双螺旋学习课堂,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素养。精心遴选培育潜力人才和项目种子,打造“项目研种、竞赛促种、双百选种、平台孵种”驱动的实践课堂体系,系统推进创新教育走深走实。借助校内外多层次孵化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全面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践落地,构建起贯通融合、持续循环的创新创业育人新生态。
(三)坚持交叉融通,布局“跨界复合”体系架构。加快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推动“英语+信息工程”等9个项目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实践等环节跨学科交叉。配套出台本科微专业项目、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交叉毕业设计三个专项实施方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
三、聚焦教学变革,持续激发人才培养动能
(一)一体推进教学改革。印发《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至善课堂”教师卓越教学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召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题会,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施融合个性化教学设计、智能工具应用、知识图谱构建、沉浸式实验体验、虚拟学习社区及智慧评价决策等六大教学改革,强化个性化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定制学习路径,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升。
(二)升级教学资源体系。依托新工科建设与学科交叉优势,系统构建涵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多层次课程体系。聚焦前沿领域建成“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244门在线开放课程群,上线工程经济学原理等133门国家平台精品课,组织编纂土力学等400余部国家级与省部级规划教材,围绕新工科、交叉学科及传统优势专业新编80余种创新教材,持续激发“新兴+”教学动能。
(三)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方案,构建由AI通识教育、领域基础、专业核心、跨学科选修组成的课程体系,建立“问题链+项目化”跨学期课程,嵌入“提问—猜想—验证”探究式学习模块,重塑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等250余门智能示范课程。实施“AI+教育”专项教学改革工程,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AI赋能教学核心环节,凝练形成新工科背景下基于AI的现代光学基础智慧化教学等20个“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推动教学体系沿“数字基座—智能场景—范式重构”路径跃升,构筑“智能+”教学新范式。
四、聚焦载体创新,协同优化人才培养生态
(一)实行全程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校友共同组成的学院导师和书院导师团队,学院导师聚焦学术能力提升,负责学科前沿引导、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书院导师注重人格塑造与综合素质培养,通过通识教育、生涯规划及社会实践,强化价值观引导。邀请院士、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等担任社区导师,举办“导师会客厅”“院长面对面”等活动,形成“沉浸式”成长引领模式。
(二)打造“书院融合体”。深化秉文书院、健雄书院等7大特色书院改革,通过学科集群交叉、空间场景再造、制度供给创新三维驱动,打造“学院知识赋能+书院人格润泽”特色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实施学院协同管理书院制度,学院和书院合理分工,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工作,书院负责第一课堂以外的包括素质教育、人格养成、思政教育等各类教育设计,形成人才培养强大合力。
(三)构筑“社区生态体”。打造“党建网格化引领—文化浸润式培育—数字精准化服务”的立体化社区育人网络,在社区设立党建工作站、党支部、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实施“党员先锋岗”挂牌制度,形成多元协同的社区育人新生态。
(教育部网站2025年10月29日)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法治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实务技能培养
拓展实践基地。学院与江阴市司法部门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同促进法治人才培养,共同推进实习实践教学,共同开展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与重庆市司法部门共建协同育人基地,以强化理论与实务的双向互动,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与家庭和谐贡献智慧和力量;与深圳市前海合作区司法部门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密切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能从课本中走向司法现实中,细致了解法院审判全过程;携手医事法教研学团队前往渝北区人民医院共话党建引领、共建教学实践,加强对医院的党建工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的认识,为学生实习与医院公共法律服务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加强项目合作。学院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两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在知识产权法学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为法学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司法服务的提升作出更多贡献;与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签订“共建民商法学科提升项目”合作协议,希望双方能在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组织与重庆市医疗保障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互派交流、干部培训等一揽子项目,在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医保领域立法、培养高素质卫生健康法治人才等重点领域实现深度合作。
强化理实融合,促进学生实务技能培养
注重岗位实习。学院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知识产权法实务方向)学生前往重庆市司法部门开启实习之旅,学习丰富的法律实务知识和技能;到重庆两江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司法部门开展实习法官助理实务训练;前往广东盛唐(龙岗)律师事务所的实习之旅,开启了他们法律职业生涯的初步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律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到深圳市、日照市东港区司法部门开启为期十周的实习生活,贴切体验法官和法官助理的工作日常,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今后的学业与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调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信实杯”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民商事模拟法庭竞赛、“国际模拟法庭训赛成长营”书状格式规范训练赛与法律文献翻译友谊赛、“天伦杯”全国政法院校辩论赛等,通过模拟法庭、竞赛等形式,打破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壁垒,为法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实践平台,提升法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6日)
【郑州大学: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内涵式发展】
理念引领:构建“以生为本”的质量文化生态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名学生,因材施教,实行大类招生,放宽转专业条件,满足更多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需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设立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立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化科教融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维度培养体系,为学生铺就多元化成长道路。
学校积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力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明确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打造“五育”并举的多元评价模式,着重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能力、奋斗精神与综合素养。
标准支撑:打造“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
学校创新构建“标准—评价—反馈—改进”质量保障机制,打造具有郑大特色的“五查五评五反馈”质量监控模式,形成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紧扣国家战略、行业需求以及自身办学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质量标准。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准,构建落实“国标—校标—专业标”三级标准体系,并落实专业建设高标准、培养方案有规范、课程建设创一流、课堂教学高质量、实习实践高水准、课程考核多元化等全链条的质量标准,以标准为引领,强化师生教学质量标准意识,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观,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学条件,确保教学资源保障落实到位。
机制保障:构建“五维联动”质量监控闭环
学校建立“一机构三队伍”质量保障组织体系,设立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处,确保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依托责任强的教学管理队伍、高水平的质量保障专家队伍、敢担当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分工协作,共同为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根基。
构建多维监控、全面覆盖的“五查五评五反馈”质量监控体系。“五查”涵盖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评估、期末教学考核、专项教学督导、毕业生质量追踪;“五评”涉及评教、评学、评专业、评管理、评学校;“五反馈”是指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反馈、第三方机构反馈、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反馈,学校有效运用多方评价反馈结果,持续改进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搭建技术赋能、智慧监测的“智慧教学质量监控平台”,集成10类数据源,实现教学过程数据全方位采集。日均采集课堂实时运行数据10万余条,平台每学期收集有效课堂质量问卷超50万份,动态生成教学质量可视化图表。
文化浸润:培育“追求卓越”的质量自觉
学校深度融合“求是 担当”校训精神与质量文化建设,强化环境育人氛围,借助政策引导,让“以生为本 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渗透至教学全程与校园各处。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质量文化月”等专项活动,推动质量文化落地生根。
在浓厚质量文化引领下,学校成功构建“三全育人”崭新格局。学校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全面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节节攀升,近期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06%,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达98.65%。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13 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87326042 电子邮箱:gaojsh@heue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