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动态 >> 正文

教改动态

教改动态第377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14 点击量:

 

        教


2025年第3期(总第377期)                               20251010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中国人民大学深耕育人“四要素”

       认知规律启发网络育人新思路

      天津大学持续探索数智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深耕育人“四要素”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服务国家、融入时代的育人格局。强化思政引领。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完善院系、专业、课程三级课程思政体系,打造国家级、市级及校级思政示范课程105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创新场馆育人。创设“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等品牌活动,联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20余家革命纪念馆,形成育人共同体,打造“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沉浸式品牌活动,将思政课堂直接搬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一“红色基因库”,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生动性。深化五育融合。坚持体教融合,打造“核心基础+专项基础+提高必选+一般选修+运动训练专选”分层次、四年不断线的体育公共课程体系,建设6大类35门俱乐部式体育提高课程;增强美育涵养,打造“五大类三维度”美育课程体系;创新劳动教育,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新时代劳动教育大讲堂+生产性/服务性/专业性劳动教育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

聚焦知识创造,构建学为中心、交叉融合的育人生态。加强本研贯通衔接。依托哲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三个“强基计划”制定10年长周期培养方案,探索本科生先修研究生课程体制机制,支持学院开设本研衔接课程,加强基础学科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整合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设立“求是学术”品牌研究项目,组建本研跨年级交叉团队,打通拔尖人才学术成长通道。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成立覆盖六大学部与全体学生的新型书院,建设高水平部类核心课程,为最基础的课程配备最优秀的师资;建设“新时代经济学”“金融科技”等25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按照拔尖人才班、创新人才班、战略人才班三类班型分类精准、有组织培养;依托校内智库平台、研究机构、科研团队设置“区块链与数字经济”等19个本科生荣誉辅修项目,提供轻量化课程包,满足学生的跨学科、个性化学习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卓越的人文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新质的理工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面向学科理论前沿、治国理政等领域,设置数据科学、中国古典学等“高精尖缺”专业。

聚焦专业实践,构建需求牵引、跨界协同的育人体系。重塑学术训练体系。依托“学校—书院—学院”纵深三级平台,全面建构课程训练、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学术会议、实习实训“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学术训练体系,创设“求是学术”育人育才项目,深化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成立写作与表达中心、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等,提升学生的写作、演讲、调研、语言等多维能力。拓展创新创造通道。构建“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创新学习+创造成果+创业实践”结合,完善“跨学科融合+实战化培养+政校企共育”模式,推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培育学生创业精神。深化产教协同育人。联合科技领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搭建大数据与公共政策、数字经济新业态等20余个文科实验实训平台,开设系列政产学研融合课程,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加快培育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聚焦开放创新,构建数智赋能、面向国际的育人平台。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打造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数据与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矩阵,重点建设“新文科人工智能引论”等22门人工智能前沿通识课程,举办“AI在人大,智启未来”系列人工智能通识讲座,增强学生驾驭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能力;开设“AI+”创研课,构建“问题发现—方案设计—成果转化”的完整科研闭环,产出涵盖“AI+经济”“AI+法律”等多个跨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培养全球治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51011

认知规律启发网络育人新思路

遵循主动建构规律,以交互学习激活青年认知新维度。按照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新旧经验的互动中,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网络育人工作者必须遵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设计交互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其次,要建构网络学习共同体,利用社交媒体、弹幕互动等,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再次,要善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图式和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最后,要倡导自我教育,培育学生元认知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分辨、道德评判、价值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总之,网络育人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批判性吸收和转化,不断实现从知识认知到价值内化的自主建构。

巧用联觉整合规律,以全息技术打造感官联动新体验。感官作为个体信息接收的重要通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感知效果的提高有赖于多重感官激发,从而达到感官向思维的有效传导。网络育人工作者应灵活运用联觉整合规律,通过视听融合、虚实交互的数字化手段,充分激活学生的感官感受。一方面,运用交互式音视频、虚拟现实等手段,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数字内容,通过视觉冲击、听觉感染和触觉反馈等多重感官刺激,拓展学生认知深度和记忆强度。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开发情景模拟、云端社会实践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虚拟空间深度参与、实时互动。多感官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互动中内化,让思政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利用情感驱动规律,以智能叙事解锁价值共鸣新密码。情绪作为人类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在知识接受和价值内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会使大脑皮层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提升,消极情绪则可能造成认知障碍甚至逆反心理。网络育人工作者应坚持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情感驱动规律,着力构建“情感—认知”协同发展机制。其一,重视情感化内容设计。可采用情感化叙事策略,通过微纪录片、动态信息图等形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有温度的生活故事。其二,推行智能化情感交互。可以部署情感型算法,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语音情感分析等手段,实时监测学生的情绪状态,智能调节教学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其三,注重社交化情感共鸣。可以打造情感共鸣社区,设立云端树洞、心灵驿站等板块,为学生提供价值探讨和情感宣泄的空间。

善用认知平衡规律,以认知冲突开辟思维跃迁新赛道。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冲突是实现新的认知平衡的内在动因,个体在化解认知冲突、重构认知平衡中实现认知深化。网络育人工作者通过精心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实现价值观念的主动建构。这一建构过程主要包括:第一,问题诊断环节。运用学习分析技术绘制认知图谱,开展智能诊断,精准定位认知结构中的模糊点和矛盾点。第二,冲突激发环节。根据认知结构中的模糊点或矛盾点,运用数字化工具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议题讨论,引发深度思考。第三,平衡调解环节。采用自适应学习技术,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程度推送差异化调解方案,要特别注意避免因过强冲突导致负面现象。第四,意义建构环节。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谱等可视化工具,将碎片化认知重组为系统化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意义生成和价值的内化吸收。

活用内化外化规律,以虚实共生构建知行合一新生态。内化与外化是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重要范畴。当前,网络育人需要建设数字化“认知—实践”双循环体系,搭建虚实融合的知行转化通道,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线上反馈—线下提升”螺旋式闭环。线上学习依托虚实融合的实践场域,自主研发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式学习领悟理论知识。线下实践主要包括深入产业生产一线、基层治理前沿和乡村振兴现场等,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线上反馈主要是建立师生线上沟通和考核方式。线下提升通过总结反思、经验分享和成果展示等方式,深化实践成效,推动知行合一。这一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无缝衔接。

(《中国教育报》2025109日)

天津大学持续探索数智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聚焦关键领域,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天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第一届“工程科学实验班”2013年正式开班。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而来之时,天津大学在国内率先启动了以“新工科”为主要内容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开启了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面对国家未来关键领域卓越工程人才紧缺的情况,天津大学聚焦国家战略急需的“硬科技”领域,从今年起,分批次在集成电路智能芯片、量子科技等11个未来方向启动“新工科领军工程计划”,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改革特区”。在“特区”内,学生培养突破固定培养方案,包括突破学分限制、突破固定培养年限,实施以“大类培养、项目驱动、长周期培养”为核心的育人体系,构建起具有天大特色的战略人才培养新范式。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智慧思政相贯通,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案例培养时代新人,打造“新思想实践行”“创新中国行”等实践教育品牌,百余个“梦想教室”在乡村振兴一线点亮教育梦想,让创新人才加速成长。

面向未来产业,加速新学科新专业布局

今年4月,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正式揭牌,成为天津大学130年办学历史中最年轻的学院。

“从跟跑到并跑到如今踏入‘无人区’,合成生物学在天大跑出了加速度。”该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说,合成生物学是大国生物科技博弈的战略必争领域,是未来产业。合成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原创性技术突破关乎国家安全,关乎科技自立自强,关乎经济安全和人民福祉。

像合成生物学这样的闪亮新名片,在天津大学还有很多,脑机接口、新型显示材料、地震工程科学……天大雄厚的科研实力正在孕育更多新的学科和学科的新方向,并在新的方向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适应未来的卓越人才,天津大学不断完善“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的学科综合布局,让学科在交叉中发生“化学反应”,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近年来,学校主动布局智能医学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一批战略性新兴领域专业,逐步形成以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优势学科群。如今,天大已构建起“理工融合、医工结合、文工交叉、工工贯通”的智能赋能学科生态。

2024年秋,“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在天津大学面向4000余名大一新生开讲。与此同时,一场“人工智能+X”的课程体系与交叉项目研究改革在全校铺开,提升学生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成长为“行业+AI”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奠基。

立足时代变化,推动培养模式变革

在新学科、新专业加速布局的同时,天大学子的学习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今,在天津大学,全景教学空间、多屏互动研讨……各种智慧设施琳琅满目;来自不同学院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开展项目式教学;各类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在“新工科”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度应用和推广。

面向未来工程发展需求,天津大学实施“新工科教育迭代跃升行动”,推动教学场景向“未来学习工厂”生态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模式变革。在这里,“课程项目—课程组项目—本科生研究计划—多学科团队项目—毕业设计与研发项目”为核心链条的一体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系统融合跨学科知识,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合作的教学资源,可供学生体验从选题、研究到成果形成的完整科研流程。

培养体系的变化带来评价方式的变革。今年毕业季,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钟行建凭借方案设计成为该校首位通过实践成果鉴定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此举打破了传统上以论文授予学位的主要评价桎梏。事实上,天大早在2014年就率先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近年更是持续拓展多元评价标准体系,在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改革中注重成果“多类型”、评价“多维度”,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报》2025930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87326042      箱:gaojsh@heuet.edu.cn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