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改 动 态
2025年第1期(总第375期) 2025年9月12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 长安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锚定教育强国目标 做好“十五五”规划
复旦大学:优化学科布局 加快综合性创新型大学建设
【长安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紧盯前沿关键领域 培养未来领军人才
学校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长安学堂行动)为引领,成立未来交通学院,开设了“工科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方滨兴班”“茅以升班”等人才培养特色班级,致力于提升交通类拔尖创新人才针对前沿问题的原创性研究能力。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发展,通过校企联合,将企业复杂工程场景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持续推动教学体系与行业实践场景深度结合,探索形成“以交叉融合项目为牵引、以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从长安大学走出的总工程师遍布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交通领域的大型企业。
深化产教融合 打造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近年来,学校教师利用专业实习和暑期实践,带领学生走进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线,让学生实地感受大国工程的震撼和先进工程建造技术的发展,树立职业理想,深化专业认知,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学校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先后联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习基地、教学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优质课程,将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为人才培养注入实践动能。
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长安大学65%以上的毕业生投身重点行业、重要企业和重大工程,成为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创新培养国际交通人才
丝路绵延贯通古今,开放合作再启新篇。长安大学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根本落脚点,坚持“国内+海外”双轮驱动,构建了“来华、在地、引进、海外”四维融合的国际交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为国际交通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较早开设公路交通行业国际工程班专业的院校,学校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合作成立了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与法国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合作举办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涉外复合型人才。
此外,长安大学还积极创新中国交通教育海外模式,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中—乌交通学院”,推动中国交通技术与标准“走出去”;与马尔代夫维拉学院合作共建“汉语+”特色孔子学院,以“专业培训+中文推广”为办学特色,致力于成为马尔代夫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阵地。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0日)
【锚定教育强国目标 做好“十五五”规划】
一、明确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定位与目标要聚焦特色和差异。我们要建成的“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当是类型、层次不同,特色各异,丰富多彩的教育体系;既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也要有服务区域、地方、行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一般高校。各高校都应当在这个大体系中找准位置、明确定位、作出贡献。总体上说,应当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基本办学定位,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方向,明确发展定位。我们所说的强国,是全球视野下的强国,世界一流也是全球坐标中的一流。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也一定要有国际可比的充分考量。
二、把握发展基本思路。发展思路是实现定位和目标的策略。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原则必须共同坚持。比如,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坚强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两翼;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
三、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的结构问题,本质上是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系问题。要认清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遵循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自主,升级改造传统学科,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加快发展交叉学科,重点建设一流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要建成一批世界前列学科以及一批世界一流学科。通过学科专业积极稳妥的调整,提高高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增强高校办学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置于中心地位,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教材、教法、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特别是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紧迫性、深刻性和广泛性,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增强学校的文化自觉,着力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学改革不应只是考虑怎样做“盆景”,而是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加强科学研究,注重产教融合。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的多少、对国家贡献的大小是衡量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要坚持“四个面向”的科技工作方针,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克服“小、软、散”等顽瘴痼疾,通过有组织科研产出大成果;鼓励自由探索,追求从“0”到“1”的突破;通过校企合作、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效率,以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学之本,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基础和前提。建设一流教师队伍,要做好人才揽聚工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要利用国际国内的机遇,汇聚人才;要深化教育评价和人事制度改革,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七、高水平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既是高校的使命,也是保持卓越的真谛。要关注世界教育改革走向,把握趋势,为我所用,勇于超越,走到世界教育发展的前列。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科研合作与全球教育治理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更具韧性的深层次开放合作,在全球合作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八、深化综合改革。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不了解基层的实际矛盾,没有对矛盾各方面及其相互关联的深入分析,笼统地谈综合,结果是一笔糊涂账。因此,要了解实际、分析矛盾、找出关联,才能分清主次、明确重点和先后顺序,才能推进综合改革。要坚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的原则,持续推进改革。
九、把握时间节点。“十五五”规划是针对未来5年的谋划,虽然只有5年,但其中有两个时间节点很重要。一个是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要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另一个是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要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3日)
【复旦大学:优化学科布局 加快综合性创新型大学建设】
一、人文社科守正创新,激活文化传承创新“源动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夯实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根基。全面推进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成立新文科理论工作组,整合宣传理论部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及各有关学科的团队资源,办好《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多学科研究。实施“主干学科+特色方向”双轨推进,构建“经典诠释—现实观照—前沿探索”三维学科体系,推动人文社科基础研究与应用领域、理论创新与现实实践融合,服务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二)以高水平研究基地建强学术研究矩阵。持续推进建设教育部联合研究院等重要平台基地,与上海市政府组建上海人民城市研究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动研究实验基地2.0”建设,已在五省建设7家研究基地,产出示范标志性成果100余项。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出台《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管理办法》,深化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建设。
(三)以高质量成果项目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着力打磨“传世之作”学术精品,推出中国语言文学系《唐五代诗全编》(50册)、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大清一统志》点校本(30册)等具有标识性的基础性文献整理研究成果。积极推进“中华早期文明跨学科研究计划”和“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当代中国话语”创新研究,促进文化传承与知识共享,推进相关学科创新发展。
二、理工学科做尖做强,服务国家战略“主战场”
(一)基础研究蓄力深化。实施校内“原创科研个性化支持项目”“原始创新重点支持计划”等,承接上海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任务,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制、十年免考核机制,为具有优秀研究能力、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已遴选资助两批共37项原创课题,鼓励勇攀基础学科高峰。
(二)平台支撑稳步增强。积极布局高性能电镜中心等校级科研服务共享平台,提升基础理学领域的研究效益与质量,筹建多领域国家级科研合作重点支撑项目,依托数学、生物学等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上海数学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增强平台在学科领域的辐射引领作用,夯实基础学科发展动能。
(三)工科布局聚力拓展。印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方案》,调整全校各相关院系、机构、平台,举全校之力实体化建设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未来信息等六大创新学院,加快形成强国所需、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新工科学科布局。深化课程群建设、强化产教融合,打通基础研究到系统应用的创新链,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医学学科提质升级,打造医科创新发展“新高地”
(一)加强学科集群建设。基础医学立足神经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医学形态学四大“学科群”建设,临床医学持续推进学科组织架构优化,以临床医学交叉融合研究院、临床研究中心管理体系建设为重心,强化优势学科领域研究。
(二)布局未来前沿学科。超前布局推进智能医学未来学科建设,重点布局推进医学遗传与精准诊疗、法庭科学与技术、老年医学与健康、医学技术与器械装备、再生医学等学科建设,培育前沿交叉增长点。
(三)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创新研究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近五年在新药创制方面签署十余项合同金额超亿元的专利许可转让项目。聚焦健康中国战略,重点实施一批临床研究与转化项目,已涌现中国源头创新的偏瘫治疗方案、微创脑脊接口技术助力完全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等前沿成果。
四、交叉学科深化布局,探索前沿科学“无人区”
(一)构建人工智能生态圈。集聚人才、算力、数据、产业与创投资源,牵头组建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打造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三级圈层”生态。在“核心圈”围绕学科基础大模型和面向前沿科学问题的专用模型攻坚。在“进阶圈”加速培育规模化军团,设立学校“双一流”科学智能专项,培育前沿创新团队。在“培育圈”蓄势营造创新文化,构建复旦大学智能算力平台(CFFF)全链条培训体系,组织各类专题讲座、报告会百余场,加强跨学科交流研讨,开展“X+AI”博硕双学位,支持学有余力的博士生同时攻读AI硕士,充分发挥AI赋能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激发广泛创新活力。
(二)激发科研机构高效能。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新建一批实体运行科研机构,如围绕人工智能这一主线布局平台力量,成立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等。印发《实体运行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实体运行科研机构的论证程序、跟踪评估、退出机制等作出规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学术发展共同体。在校级层面成立交叉研究发展中心(筹),盘活校内学术和人才资源,邀请全校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参与科研统筹谋划,前瞻布局交叉学科项目,加快培育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团队。在二级单位探索建设以学科为议事单元、以学术共同体为议事主体的创新型学科管理体制,已成立涵盖文社理工医的首批20个学科学术发展中心,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与重点科研方向的有机融合。
(教育部网站2025年7月17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87326042 电子邮箱:gaojsh@heue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