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改教研 >> 正文

教改教研

教改动态第367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2-28 点击量:

教 改 动 态

2025年第1期(总第367期)                 2025年2月28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五  


导读:  把握人工智能机遇 加快推动教育创新

天津高校积极部署DeepSeek

郑州大学:部署DeepSeek 赋能教学科研创新发展

天津大学: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跃升行动”


【把握人工智能机遇 加快推动教育创新】

  《人民日报》报道,广东深圳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的70名AI“数智员工”,通过240个政务场景终端的精准解析,应用于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多元场景,覆盖政务服务全链条。这一创新举措在提升政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界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以DeepSeek为代表的各类新兴模型不断涌现,驱动社会各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加速落地。面对这一轮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浪潮,传统就业面临什么影响,教育应当如何应对,人机共育应该怎样推进,成为当下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为国家战略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全面推进,驱动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发生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叠加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正在放大变革的能级与烈度——既为教育创新注入全新动能,更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倒逼教育体系直面转型阵痛。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师角色的坐标系。通过智能批阅、资源生成等技术手段,教师得以从作业处理、素材整理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教学重心加速向学习导航、思维培育和精准育人转移。这种转变推动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成长设计师”,使更多精力能够聚焦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人工智能可以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场景,赋能课堂教学变革。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可以与人工智能建构的诗人数字分身展开跨时空对话,身临其境感知创作语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文字翻译—润色修改—图像生成—对比研习”的沉浸式学习闭环,感悟“信达雅”的意境差异。智能系统能自动生成融合3D模型、知识图谱的多模态教案,并根据学情数据动态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人工智能还可以构建虚实融合的实验模拟场景。例如,在化学课堂里,手势操控虚拟实验台即可安全观察危化品反应过程;在心理课程中,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拟咨询对象能通过微表情、语音语调精准呈现复杂心理特征,为专业训练提供高仿真场景;历史课堂借助AI生成技术,可还原《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百态,学生佩戴混合现实(MR)眼镜即可与街边商贩对话。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革新浪潮是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从课堂形态重塑到育人模式升级,其影响之深远超表面所见,不一而足。但事物总有两面性,教育的价值并不在技术炫酷,而在于能否守护培根铸魂、育人成长的内在价值。我们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还需要防范人工智能的伴生性风险。

  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教育评价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适应性挑战。现行侧重知识记忆的标准化测评愈发难以衡量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当“数智员工”开始替代重复性高、规则性强、创造力和社交技能要求弱的职业岗位,甚至渗透知识密集型岗位时,就业需求变化影响便会传导到教育系统。围绕推动人才培养深层次转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需要对接智能时代的岗位需求,课程体系亟待融入人机协作的新型能力框架。而教育系统因其制度惯性和结构性稳定特征,使得体系化调整周期与技术迭代影响速度形成明显时差。

  人工智能变革也可能加剧教育数字鸿沟,因为优质数智教育资源往往集中于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可能面临设备短缺、师生数字素养不足的双重困境。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缺陷更需警惕:算法偏见可能导致教育价值偏移,模型幻觉或引发认知误导,数据隐私泄露会威胁师生信息安全。此外,大模型在应用中如果不加以引导规范,还会存在照搬照抄的学术诚信问题、智能依赖的认知外包问题、不会主动建构思考的思维钝化问题,以及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退化、教学温度流失、育人本质偏移的主体性解构问题。

  这场教育变革是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融合的试验场,也是培养面向未来信息社会人才的孵化舱。让我们把握历史机遇,用智能技术之帆加速航行,用伦理法规之舵校准航向。围绕构建破解真实问题的创造力、人机协作的决策力、情感共鸣的共情力、跨界迁移的学习力、向善而行的价值观,加快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聚焦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培训,着力打造教育根深、育人味浓、技术性强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


                                       (《中国教育报》2025年2月28日

【天津高校积极部署DeepSeek】

DeepSeek近来火爆全球。如果将其融入学校生活,会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带来怎样的改变?新学期,天津高校正在尝试寻找答案。

2月24日,新学期第一天,天津财经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学生王瑞珵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专业课上,按照授课教师张程的指导,花了5分钟便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打造了一个简单的AI智能体,只需要输入姓名、学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过往成绩、《生成式人工智能》培养方案,快速制定出符合她个人情况的学习计划。

天津财经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系主任张程说,春节期间DeepSeek-R1发布后,学校相关负责人敏锐意识到其与专业课学习的紧密联系,立即要求专业教师团队将DeepSeek引入专业课。为此,专业教师团队在寒假期间开展了线上集体备课,教师们结合最新的教学大纲与技术发展趋势,对课程单元进行了全面升级。为赋能专业建设,结合学校的经管特色,教师团队创新性设计了多个基于DeepSeek的智能体模块,例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比对智能体”“上市公司关联专利挖掘智能体”等,这些模块能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深入理解大模型的应用,为学生的未来职场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天津师范大学于本学期引入DeepSeek-R1智能大模型系统,学校联合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依托昇腾AI算力基础设施,成功构建起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智能服务平台。平台能够提供多功能一体化服务,涵盖复杂逻辑推理、长文本深度分析、知识问答、文本创作、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满足师生在科研、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全校师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即可在校园门户平台和企业微信端便捷使用这一智能系统。

天津职业大学则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依托DeepSeek-R1,部署了天职智航平台,目前面向师生员工开放测试使用。平台采用本地化部署模式,在保障核心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的优势,实现了服务高可用、安全严防护、配置可扩展,提供了解决复杂推理任务的AI算力保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专业交叉融合,为教学实训、科研创新、管理服务注入强劲动能。

“有了大模型的支持,我可以通过智慧校园使用助手更加便捷高效地获取校园网络和信息化使用说明、常见问题解答等,系统会根据不同用户角色(学生、教师、管理员)提供个性化的网络和信息化使用指南,通过AI分析用户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天津职业大学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学生辛一平说。

大模型的接入也给学校网络和信息化使用及维护带来便捷。据天津职业大学网信办相关人员介绍,学校利用AI算法对师生网络和信息化使用故障报修数据进行分析,对网络设备状态实时监控和故障秒级定位,执行修复操作,减少人工干预,实现网络信息化使用故障智能维护,同时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设备故障,提前进行维护,提升运维效率。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5年2月25日)

【郑州大学:部署DeepSeek 赋能教学科研创新发展】

DeepSeek-R1作为我国自有团队研制的开源人工智能大模型之一,广受关注。为响应师生对人工智能本地化应用的诉求,2月19日,郑州大学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信息化办公室携手攻坚,成功在超算中心设备上部署本地化“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671B)。这标志着郑州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应用与实践取得阶段性突破,具备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发展赋能的能力。

此次部署的“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基于6710亿参数,具备卓越的复杂推理和深度交互能力,能够提供多功能一体化服务,涵盖复杂逻辑推理、长文本深度分析、知识问答、文本创作、个性化学习支持等多个方面,满足师生在科研、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可为师生提供学习、研究和创新支持。本地化部署DeepSeek-R1大模型具备稳定、安全、灵活的核心优势。基于校内算力平台,可规避外部服务器中断和拒绝服务风险,确保了7*24小时稳定响应,满足师生科研、教学和学习的连续性需求;同时,问答数据在本地存储,不用于任何模型优化或第三方共享,严格保障科研机密与个人隐私,为学术探索筑牢数据安全和私密化防线。

DeepSeek-R1系列大模型近期将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试用。此次“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的成功部署,是郑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后期,学校还将根据具体需求及资源占用情况提供差异化服务,构建“AI+学科”垂直领域解决方案,为学科交叉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5年2月21日)

【天津大学: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跃升行动”】

2025年1月15日,天津大学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跃升行动”,一揽子推出“五大行动”,即新工科教育迭代跃升行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跃升行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跃升行动、教师教学能力跃升行动、数智赋能教育教学跃升行动。

新工科教育迭代跃升行动,将探索个性化融合创新工程教育新模式,面向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启动新工科领军工程,打造人才培养特区群。学校推动全部工科专业构建以项目为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新建10个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培育100个高水平人才领衔的高阶交叉项目和高水平企业导师牵头的工程项目;深化不同类型高校新工科教育交流互鉴,推动形成智能时代成规模个性化的工程教育新范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跃升行动,将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动态调整招生计划;持续完善“金专”“金课”“金教材”体系;完善学生遴选流转机制和评价体系,优化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机制,分类细化“本博直读”“本硕连读”模式。推动本科生国际视野与能力提升。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跃升行动,将建设学生智慧创新中心和10个学科专业类创新工场,夯实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础;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教师教学能力跃升行动,将完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支持系统,推动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以“教学型人才计划”和“教学学术型教授”岗位设置为抓手,营造人人“用心教、善于教、教得好”的氛围。

数智赋能教育教学跃升行动,将夯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基座”,试点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建设AI智慧教学中心、考评数据中心、AI助教助学助管等,构筑“教、学、用、管、研、评”为一体的智慧育人生态。

天津大学通过“跃升行动”深化立德树人综合改革,按照“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探索数智时代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5年1月15日)




                                                                     

 编辑:张伟  刘惠瑶     电话:87326042      电子邮箱:gaojsh@heuet.edu.cn

Copyright ©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